社会与时事
保守派捍衛宗教自由的理由
2025-11-08
—— John Shelton

八成美國人認爲宗教在公共生活中的影響力正在減弱。過去,約翰·威爾西(John Wilsey)或許會在這個消息中看到一絲曙光。2015 年,他在著作《美國例外論與公民宗教》(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Civil Religion)中曾擔憂,基督教保守派過於崇拜他們的國家。

鑑於過去十年圍繞基督教國族主義的激烈爭論,外界可能以爲他的擔憂會更加嚴重。但在最新著作《宗教自由:保守派入門讀物》(Religious Freedom: A Conservative Primer)中,作爲美南浸信會神學院教會歷史教授的威爾西指出:「美國左翼和右翼都出現了極大的反彈。」那種震天的國族主義激情被自我否定、失望,甚至「無思考、無感恩的冷漠」所取代(111 頁)。

《宗教自由》一書內容跨越數百年、橫跨多個大陸,貫穿其中的一條金線是「自由精神與宗教精神之間的和諧傳統」,威爾西常稱之爲「美國的兩種精神」(22 頁)。正如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所觀察到的,這兩種精神在別的地方「常常處於對立狀態」。而在美國,它們卻實現了罕見且「奇妙的結合」。

《宗教自由:保守派入門讀物》

約翰·D. 威爾西(John D. Wilsey)著

本書寫給那些關心宗教自由受到威脅的美國同胞。

威爾西援引美國歷史指出,當今的保守派不應在文化戰爭中將宗教自由武器化,而應當團結起來,以宗教自由爲紐帶促進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和平關係。

他以睿智而犀利的筆觸,爲守護這項獨特的美國傳統指明了方向:這種自由與信仰的和諧關係,正是每一代美國人從先輩手中繼承的寶貴遺產。

厄德曼斯出版社(Eerdmans),288 頁。

宗教自由

《宗教自由》這本書的標題看似一本專注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或是政教分立問題的專業著作。但實際上,它探討的是宗教自由的更廣泛意義——即宗教所帶來的自由。

威爾西大加頌揚托克維爾,稱他爲美國例外論最偉大的記錄者。在《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中,托克維爾寫道:「沒有信仰就沒有道德觀念,沒有道德觀念就無法建立自由的統治。」由此看來,所有的自由,本質上都是宗教自由,因爲沒有宗教,自由就無法維繫。

基督教國族主義或哪怕是最溫和的國教制度,在理論層面或許頗具吸引力。但結出的果實卻苦澀貧瘠。政教分立的必要性絕非什麼時髦的「戰後共識」,早在 19 世紀,托克維爾就已洞若觀火。

社會學研究印證了這一點。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指出:「競爭催生活力十足的教會」,但「那些慵懶的殖民地壟斷型國教在美國無一倖存,最終被自由競爭的宗教取代」。

以英國國教會爲例,即使確立了國教地位,也未能抵擋主流文化性倫理的侵蝕。反觀美國這個被基督教民族主義者和後自由主義評論家們嗤之以鼻的國度,卻在「每週禮拜出席率、神的重要性、如何看待人死之後」等維度(190 頁),全面超過了英國、匈牙利以及基督教國族主義者和後自由主義評論家推崇的其他國家。

歷史生長的軌跡

威爾西作爲歷史學家的使命在《宗教自由》中貫穿始終。他講述托克維爾家族爲早已逝去的國王落淚的故事,從但丁《神曲》中的哈布斯堡君王身上提煉寓言,以鮮活的筆觸讓歷史躍然紙上。顯然,歷史絕不是「一串無關緊要的日期、名字和地圖上晦澀地點的羅列」(122 頁)。

歷史探究,目的不是懷舊,而是提供視角。援引彼得·維雷克(Peter Viereck)的觀點,威爾西提出:「保守主義是一門傾聽歷史如何成長的藝術」,而不是試圖回到某個失落的烏托邦過去。正如威爾西所稱,那些伯克式保守主義者(Burkeans),或「有抱負的保守派」,「認爲變革不可避免,必須通過基於憲法程序、傳統與審慎的真誠協商來引導」(48 頁)。

相比之下,拒絕正視合理歷史變遷的反動派往往會模仿革命左派的破壞性策略。威爾西沿用維雷克的稱呼,將他們稱作「八八黨人」(Ottantotts,指 1788 年,法語「quatre-vingt-huit」),這些 19 世紀法國的反革命右翼認爲,只要將歷史時鐘撥回 1789 年法國大革命前,世界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威爾西指出:「1990 年以來的美國保守主義已顯現出八八派傾向,尤其在民粹主義號召力上升的領域」(49 頁)。正是這種逆時代而行的徒勞嘗試,使詹姆斯·戴維森·亨特(James Davison Hunter)斷定:美國人缺乏維繫民主團結的文化資源。而威爾西的互補性努力,則試圖幫助保守派遠離一切窮途末路的"八八黨"形態,引導他們擁抱一種面向未來、充滿活力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托克維爾提出的結合自由與宗教精神的思想。

國家理念

威爾西有力地論證了一點:忠心的美國基督徒能夠維繫國家與基督教文化的歷史紐帶,而不必陷入「八八黨人」式的極端基督教國族主義。事實上,他指出美國曆代民族認同的構建,或多或少都借鑑了基督教教義,只是有的更系統,有的較鬆散。

威爾西承認,基督教國族主義的批評者通常指向「基督教美國論」,這一觀點由蒂姆·拉海(Tim LaHaye)、傑瑞·法威爾(Jerry Falwell)和大衛·巴頓(David Barton)廣爲傳播。但威爾西認爲,斯蒂芬·沃爾夫(Stephen Wolfe)提供了一個更加清晰且令人擔憂的基督教國族主義版本。在《支持基督教國族主義》(The Case for Christian Nationalism)一書中,沃爾夫主張由一位「基督教君王」施行「神權凱撒主義」,該君王能夠「直接以下民法形式發佈命令」。威爾西恰如其分地指出,這在宗教和有序自由的關鍵問題上,背離了美國共和主義的傳統(105 頁)。

威爾西進一步闡釋,沃爾夫的邏輯會走上一條危險的路,這條路和黑格爾思想對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的影響類似,最終會導致國家變得極權化,同時讓沃爾夫自己十分看重的基督信仰被削弱甚至敗壞(140-141 頁)。在總結全書論點時,威爾西指出,「沃爾夫爲建立威權型基督教國家所提出的論證,其根源和共鳴點都在當代八八派右翼之中,而沒有真正融合美國自由精神與宗教精神的思想」(125 頁)。

美國獨立二百五十週年紀念日近在眼前。聖經應許教會「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 16:18),但對國家並無此類保證。我們是否能在未來幾個世紀生存下來,將取決於我們能否持守自由精神與宗教精神的共生共榮。在《宗教自由》中,威爾西爲基督徒提供了一份應對當下政治挑戰的必備指南。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 Conservative Case for Religious Freedom

John Shelton (約翰·謝爾頓)道學碩士畢業於杜克大學,現任推進美國自由組織(Advancing American Freedom)政策主任。他與妻子凱特琳(Katelyn)及子女居住在華盛頓特區附近,全家隸屬於北美聖公會(ACNA)的一間成員教會。
標籤
政治
書評
宗教自由
國族主義
政教分立
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