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真理的指向:爲何新教更接近真道
書評:《何爲新教:論不斷歸正的教會》
2025-05-03
—— Nadya Williams

三十歲那年,我這個從小在世俗猶太環境中長大的人遭遇了一場精神危機,促使我開始認真探究上帝是否存在。像所有科班出身的學者會做的那樣,我讀了大量著作。

我先是啃完了C.S.路易斯的《返璞歸真》(很有意思),提摩太·凱勒的《爲何是他》(更有衝擊力),還有N.T.賴特(N.T. Wright)那本大部頭《神兒子的復活》(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最震撼人心)。沒想到最終讓我頓悟的時刻,竟發生在阿姆斯特丹機場——當時我剛開完學術會議,手邊只有一本福音書打發時間。靈魂翻轉的那一刻無法用理性來解釋,倒像是靈魂出竅——現在想來,確實就是那麼回事。

回顧這段經歷時,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探索路徑完全符合新教傳統。正如蓋文·奧特倫(Gavin Ortlund)在《何爲新教:論不斷歸正的教會》(What It Means to Be Protestant: The Case for an Always-Reforming Church)中所言:「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陣營(尤其是天主教)擁有數量龐大的文獻資料、社交媒體影響力和護教機構,這些都是新教陣營難以企及的」(xv頁)。本書正是爲了扭轉這種失衡局面而作。

《何爲新教:論不斷歸正的教會》

蓋文·奧特倫(Gavin Ortlund)著

蓋文·奧特倫以其一貫寬厚平和的筆觸,論證了 16 世紀宗教改革是福音真諦的復興。這並非意味著新教完美無缺。但正因其建立在「不斷歸正」(semper reformanda)原則之上,新教能夠以聖經爲最高權威不斷自我革新。

這部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著作,爲普世神學開闢了新境界,必將成爲該領域的經典文本。

宗德萬出版社,288 頁

爲新教辯護

像路易斯或凱勒著類的書籍數不勝數,更不要說還有許多新教作家專門的護教作品。然而,這些書的宗旨與奧特倫想要傳達的護教信息不一樣。

路易斯和凱勒的書是寫給像我三十歲時那樣的懷疑者看的。就像路易斯那本著名的《返璞歸真》書名說的,他們是想帶人認識最基礎的基督教信仰。而奧特倫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那些心裡犯嘀咕的新教徒——他們不是懷疑上帝,也不是質疑基督教,而是對新教產生了動搖,開始琢磨:會不會羅馬天主教或東正教才是對的?畢竟在馬丁·路德貼出《九十五條論綱》之前,這兩個教派已經存在將近 1500 年了。要是路德當年搞錯了呢?

美國政壇和思想界近來出現一個有趣現象:不少頗具影響力的福音派信徒改信了天主教,連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也是其中的一員。這股風潮顯然不容忽視,但我們要問:這樣的信仰轉變,真的經得起推敲嗎?

這正是奧特倫在YouTube上最常討論的話題,也是他寫這本書的出發點。他通過深入研究聖經和歷史,堅信新教比天主教和東正教更符合真理,於是他把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都寫進了這本通俗易懂的小書裡。這本書不是那種把過去五百年到兩千年來爭論不休的教義掰開揉碎來講的學術著作,它的優點恰恰在於不鑽牛角尖,把深入研究的空間留給讀者自己。

改革宗的大公性

雖然奧特倫旗幟鮮明地爲新教辯護,但他同時也致力於追尋「改革宗的大公性」。他認爲,改教家們並非要標新立異,而是要清除中世紀教會積累的種種弊端——比如兜售贖罪券這類腐敗行爲。新教的初衷不是分裂教會、破壞「大公性」(即教會的合一精神),而是通過引導人們回歸神和福音,重建教會的完整與純正。

奧特倫提出:「新教對基督教會的最大貢獻,在於它揭示了福音中彰顯的神的恩典,神將我們靠自身努力無法獲得的義,作爲禮物白白地賜給我們」(68 頁)。

教會的權威從何而來,這是天主教與新教分歧的核心。奧特倫力證「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的權威高於教宗制和使徒統緒。雖然後者在教會治理上頗具效率,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制度並非源於聖經,而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他引用安東尼·萊恩(Anthony Lane)的觀點:「唯獨聖經意味著教會可能犯錯」(72 頁)——而聖經則永遠不會。

針對教宗權威凌駕聖經之上的問題,奧特倫特別指出天主教教義在歷史中的演變。他以「馬利亞肉身升天」和「聖像崇拜」兩個教義作爲典型案例,證明這些後來形成的教義恰恰駁斥了天主教對新教「標新立異」的指責,也瓦解了「教宗制能防止教義變更」的論點。

公允的批判

雖然《何爲新教》旗幟鮮明地支持新教,但這絕非一本反天主教的論戰手冊。奧特倫在爲新教辯護的同時,與提摩太·凱勒、樂馬可(Mark Noll)等福音派思想家一樣,坦然承認許多天主教徒同樣是主內的弟兄姊妹。

尤爲難得的是,奧特倫對當代新教教會的弊端也毫不諱言。他在書中指出:

許多對新教的批評者會立即否定「宗教改革是回歸正統、清除積弊」的觀點,因爲當今許多新教教會確實表現出嚴重的歷史淺薄症。這引出了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我們必須區分「新教本質」與「當代新教的具體表現形式」。(147 頁)

真正的護教工作應當建立在事實與理性說服之上,而非情感鼓動或氛圍渲染。這要求我們更系統地對信徒進行神學與歷史教育,闡明新教與基督教正統核心的傳承關係,同時提高信徒的聖經素養。

然而在 21 世紀,人們的信仰抉擇往往被感性因素左右。林格尼爾事工「神學現狀」調查等研究顯示,福音派神學認知的貧乏正是癥結所在。面對當下諸多危機,我的建議始終如一:我們都需要成爲更好的神學家。對於想要深入理解新教的福音派信徒而言,奧特倫這本書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源。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ruth Points Toward Protestantism

Nadya Williams(納德亞·威廉姆斯)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是《護理》雜誌(Providence Magazine)的書評編輯。
標籤
書評
天主教
護教
東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