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信仰與工作的討論,是新教傳統的一部分。宗教改革當時需要糾正的一個主要誤解,就是人們把教會裡的職分(比如神父、修女、修士),看得比普通職業(比如擠奶女工、製鞋匠、律師)更加崇高,更加聖潔。
然而,新教基督徒始終強調普通工作的美好。只是隨著新科技的發展,我們工作的方式不斷變化,基督徒也必須不斷追問:「我的工作究竟爲什麼重要?」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基督徒才會問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記者斯塔茲·特克爾(Studs Terkel)採訪了幾十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工人,想要了解他們對工作的看法。近些年,卡羅琳·陳(Carolyn Chen)則研究了硅谷許多人如何把工作當作身份認同的來源。不過,這些書中所描繪的景象,往往讓人感到沉重。
基督教卻講述了一個更美好的關於工作的故事。神創造人類的時候,就設定他們要工作(創 2:15)。人的罪使地受到咒詛,工作變得艱難(3:17–19)。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蒙召在勞作中找到喜樂(傳 2:24–25)。日常工作不僅是謀生手段,它更是榮耀神、服侍鄰舍的方式。
湯姆·納爾遜(Tom Nelson)長期擔任牧師,同時也是「爲興盛而造」(Made to Flourish)事工的會長,幾十年來一直在思考工作的意義。最近他修訂了自己在 2011 年出版的《工作的意義:把主日敬拜與週一工作連結起來》(Work Matters: Connecting Sunday Worship to Monday Work),並增加了新的內容。這本書也以新的書名再版,《爲什麼你的工作重要:神如何使用我們日常的呼召來改變我們、我們的鄰舍和這個世界》(Why Your Work Matters: How God Uses Our Everyday Vocations to Transform Us, Our Neighbors, and the World)。
《爲什麼你的工作重要:神如何使用我們日常的呼召來改變我們、我們的鄰舍和這個世界》
湯姆·納爾遜(Tom Nelson)著
美國人每天清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不論是有償工作還是無償工作。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混合辦公模式興起、經濟格局變化等因素,職場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
湯姆·納爾遜在書中梳理了聖經中關於工作的宏大敘事,揭示出在神的國度裡,一切工作都有意義。無論日常職業是什麼,基督徒都可以藉此去愛和服侍鄰舍。
布拉佐斯出版社(Brazos Press),224 頁。
最近,我有機會採訪納爾遜,談到他的新書,以及這些年來「信仰與工作」運動的演變和發展。
凡是以福音爲中心的牧師,都應當把信仰與工作納入自己的牧養事工。人的工作價值,是一條貫穿整本聖經神學的重要線索,從最初的創造一直延伸到新天新地的最終實現。因此,當牧師按著聖經逐段講解時,他自然會講到有償和無償工作的意義。
不過,對信仰與工作的重視,不能只停留在講道層面,還需要延伸到主日禮拜的其他環節。例如,在牧師帶領的禱告中,應當爲會眾在職場中面對的挑戰和宣教機會代求。教會成員也可以見證神如何透過他們所在的職場來做工,好讓教會在世上如同分散出去的群體,繼續完成使命。
此外,我們也不應忽視在門徒訓練事工中強調呼召的重要性。我們要幫助基督徒在各自的呼召中成長。教會在世上最主要的使命,往往正是藉著基督徒在日常工作的忠心來完成的。
當我最初開始寫「信仰與工作」相關的內容時,我的重點主要放在如何縮小「主日敬拜」與「週一工作」之間的鴻溝。我鼓勵耶穌的跟隨者喜樂地接納自己有償與無償的工作,把它們當作敬拜神的主要場所,也作爲靈命塑造和福音見證的重要途徑。
不過,當時我並沒有充分強調另一點,就是我們的工作同時也是我們履行「大誡命」的主要方式。工作正是我們去愛鄰舍、不論遠近的方式。
於是,我寫了《鄰舍之愛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Neighborly Love)這本書,試圖探索一種更完整的聖經神學,把「憐憫」與「能力」都納入對鄰舍之愛的理解。而我這本新書《爲什麼你的工作重要》則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幫助基督徒認識到,最好的工人往往也是最好的鄰舍。
我在「信仰與工作」運動中已經擔任近二十年的倡導者,但我認爲我們並沒有足夠關注神所設立的安息日休息。
當然,我們要避免落入律法主義,這在我所屬的信仰傳統中曾經很常見。但問題在於,我們似乎在反應過度之下,完全忽略了安息日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我在新版書中專門增加了一部分內容,談論神的設計與對安息日的心意。
我主張每週都要在生活中編織進一個安息日。規律性的安息日是神賜下的恩典禮物,是爲了我們的喜樂,也是爲了滋養我們與神、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我相信,牧師在個人生活中以身作則,並且幫助會眾操練「每週設立安息日」,是最重要的屬靈操練之一。
在人類歷史中,工作的性質一再發生巨大變化,而科技往往是主要的推動力。人工智能或許是迄今爲止最具變革性的技術。
我並不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雖然我讀過不少相關的資料。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我看到人工智能可以成爲科學家的研究工具,可以幫助改進醫療診斷,甚至能爲組織提供政策與結構上的建議。
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直接威脅到知識產權和藝術作品的真實性。它對能源的需求也極爲龐大。而且,它也正在取代人與人之間那種帶來溫度的人性化知識傳遞過程。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挑戰。
歸根結底,有關人工智能的爭論,核心問題在於人何以爲人。作爲基督徒,我們必須繼續努力建造一種具身的群體,重視「個人化的傳承」,而不僅僅是「命題性的知識」。教會必須有意識地把重點放在面對面的門訓上,即使這種方式有時看起來並不像線上訓練那樣「高效」。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Make Faith and Work Part of Your Church’s Min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