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五种迷思
對宣教的五種迷思
2022-01-17
—— Andy Johnson

編注:本文係十架路出版社「五種迷思」5 Myths)系列文章之一。「迷思」的英文爲myth,或譯「誤解」,即「常被信以爲真,但實際上是錯誤的觀念」。


本文要討論關於宣教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

1905年6月3日,戴德生(Hudson Taylor)這位19世紀來華的宣教士去世了。他可算爲完全奉獻於福音事工和自我犧牲的典範。他大膽、有魄力、聚焦福音且對宣教工作堅持不懈。然而,有時人們也認爲他專制、衝動、心煩意亂和對人苛刻。這提醒我們,我們所有人即使蒙了救贖,也仍不完全。不過,他對宣教事業的堅韌和忠心對過去一個世紀的福音派宣教影響甚巨。因此,毫不奇怪的是,戴德生作爲一位年輕、有抱負、適應中國文化、極具恩賜且獨立行事的宣教士,有一些關於宣教的迷思,至少部分受到對他的事工及他複雜而非凡的個人生活的錯誤看法所影響。我盼望可以在此考慮,或再思,五個關於宣教的迷思。

迷思一:宣教只適合年輕人參與

戴德生在21歲時啓程前往中國。雖然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年輕,但我可以斷言,今天大多數西方人認爲,只有熱心的年輕基督徒才適合成爲最好的宣教士。如果不是在21歲,那麼年輕人至少在20多或30多歲時最適合去向萬民宣教。畢竟,年長的人過於固執。年長之人很難適應新的變化,他們只想花時間打高爾夫球或和孫輩享受天倫之樂,然後在晚上9:30上床睡覺。

這種對誰最適合去宣教的看法完全是迷思。是的,缺乏適應力、自我中心的人很難成爲好宣教士。我見過一些40多歲和60多歲的宣教士,很遺憾,他們正是這樣的人。但我也見過許多20多歲和30多歲的基督徒,他們同樣不合格。

因此,問題不在於年齡,而在於我們如何在任何年齡段的人裡都培養出好宣教士。好宣教士應當具備以下品質:成熟、謙卑、深厚的聖經知識、門訓經驗、穩定的生命、經過驗證的毅力、顯明的教導恩賜、甘願捨己且有豐富的智慧。你覺得這樣的人聽起來像誰?有一些年輕人可能現在就具備這些品質,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來會逐漸具備這些品質。我們要爲這樣的年輕人讚美神!但我也想指出,有一些有智慧、閱歷豐富的年長聖徒也具備同樣的品質。

我的經驗是,如果我們鼓勵並幫助這些成熟的基督徒將福音傳到艱難之地,其果效可能會很驚人。在許多正在驅逐年輕宣教士的國家裡有一些特別的移民刺激政策,可以鼓勵到老年人去居住(和消費)。例如馬來西亞推出的「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Malaysia My Second Home" program,當地政府爲吸引高齡移民而頒佈的一項許可外籍人員在10年內可以隨意居留的移民政策。——譯註)用來吸引50歲以上的移民。我說這些不是要打擊年輕宣教士的熱情,只是要請各位記住,閱歷豐富的老年宣教士也可以爲宣教事業貢獻良多。世事變遷,如今年輕人更難獲得(長期)簽證,但些許白髮(或謝頂)卻可能正是能助你得到長期簽證和宣教機會的通行證。所以,宣教絕不僅僅只是屬於年輕人的事業!

迷思二:宣教的目標是要帶來福音運動

大部分宣教士都渴望能夠像戴德生在中國所作的那樣,以自己的事工影響到整個國家,但這美好的雄心壯志卻可能會褪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即,宣教士們應該特別並僅僅以發動大規模的族群福音運動爲事工目標。在此指導思想下,我們只需要期待我們的宣教方法可以帶來福音的迅速傳遞和指數式的傳播,卻往往同時傾向於拋棄任何不能保證可以達成這即時果效的宣教手段。

當今宣教圈子裡充滿了關於推動各樣運動的話題。人們爲「教會植堂運動」(Church Planting Movements ,CPM)大肆歡呼,這運動是關於「本土教會透過更多植堂而快速倍增,以致能夠使福音影響到一個族群或國家總人口的一部分。」類似的是「門徒訓練運動」(Disciple Making Movements ,DMM;類似於中文世界裡的「細胞小組運動」——譯註),在此運動中,地方教會基本上遭到完全拋棄,取而代之的是自我領導的聖經學習小組。這些小組教導其成員招集和組建更多的小組,以便能「最終使每個小組成員都出去建立自己的小組,然後這些新小組的成員也建立自己的小組,如此循環往復,使門徒的數量成倍增加。」

這些運動有時聽起來更像是網絡營銷,而不是聖經所啓示的基督教信仰。但是,宣教真的只是爲了能努力招攬更多人,而這些人又去招攬更多人,直到耶穌再來時可以讚揚這金字塔似的信仰體系嗎?

我知道很少有宣教士會如此赤裸地描述他們的事工。但我認爲,今天從西方國家差遣的大部分宣教士都會說,他們的主要事工目標是要催生或這或那的大規模族群福音運動。總的來說,這些熱衷於推動福音運動的宣教士都是好人。他們愛耶穌,是在宣教工場上忙碌而委身的工人。他們真地相信推動專門針對大規模人群的福音運動是「完成大使命」的最佳方式。但同時,他們也是我所認識的最失望、最灰心、最沮喪、最感到耗盡的宣教士群體。其實,我們不難理解箇中緣由。

因爲他們錯誤地相信了一個(關於宣教的)神話,並將他們對宣教成功的盼望和期待全都放在了神已經在聖經中明言不由他們管理和掌控的因素上,就是宣教事工收穫新信徒的速度和規模(哥林多前書3:6)。此處的問題是,馬太福音28:18沒有說:「你們往世上去推動大規模的族群福音運動,教導他們用簡單可複製的策略去訓練其他能夠訓練門徒的人,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這福音運動自發而指數式地增長起來,以致能席捲所有的族群,迎來這世代的終結。」

相反,神吩咐我們要通過更謙卑和樸素的工作來更新世界,即信實而耐心地造就門徒。在地方教會的場域裡,透過此主體對門徒的教導,使他們成爲基督全然成熟的跟隨者(馬太福音28:18-20;希伯來書10:24-25)。我完全明白如此的宣教手段非常缺乏相較於推動大規模族群福音運動而有的魅力。

但是,神的話語何處有告訴我們,我們的目標只是要開發出下一個谷歌或Facebook(就能獲得大規模宣教的成功)呢?神只是告訴我們,要按照祂對宣教事奉的教導來進行宣教,然後我們要把結果交在祂的手裡。我們做完這些以後,即使在我們熟睡時,我們也相信神在工作,並在祂所定的時候帶來收成(馬可福音4:26-29)。但是我們不能想當然認爲這樣的工作很容易,其實,如此耐心而信實的宣教事奉一點都不容易。這樣的事奉常常挑戰我們對神的信靠,並治死我們屬肉體的野心。聖經中的宣教事奉是艱苦的工作,總體而言收效緩慢。如此的事奉需要付上極大的耐心,並要求宣教士仔細地教導聖經(提摩太後書4:1-2)。一位作者將真正合乎聖經的宣教事奉形容爲「足以使人手起泡的福音性犁地之工」("blistering, gospel hoe-work")。但是當我們最終收穫果子時,這事奉所實際呈現出的美麗如此是真實、持久並令人驚歎。並且因我們將其視爲是因著神的工作而成就的收穫,而不是因著我們酷炫的揠苗助長之法,神就因此得著一切榮耀。

迷思三:處境化福音信息是宣教成功的關鍵

處境化福音信息相較於前述迷思屬於另一個領域,人們有時用戴德生的生活方式作爲論據來支持關於處境化的某些事,但我很懷疑戴德生是否真地會支持那些事。在處境化的議題下,深深影響人們的一個迷思,就是:成功處境化福音信息是推動全球宣教事業取得進展的關鍵。誠然,戴德生支持某種類型的處境化。例如,他學習中文、穿著中國人的服裝、研究漢語文學作品,在其他宣教士很少這樣做的時候,他爲宣教士群體樹立了許多適應本地文化的典範。他所做之事頗具爭議卻富有成效。但此處的關鍵是,戴德生的處境化主要是文化上的,而不是神學上的。

是的,宣教士需要在事奉上出類拔萃,但這樣的出類拔萃必須要建立在那榮耀而平凡的果實的基礎上,即成熟的靈命和基督徒的信實。

正如有人指出的,在戴德生的馬尾辮和長衫之下,伴隨著他用中文所做的演講和口中所出的文化典故,他所宣講的其實是所有其他忠心宣教同工所傳的那同樣的、常常冒犯人的,卻合乎聖經的福音信息。他的處境化是爲了使福音更爲清晰,而不是爲了遷就聽眾的舒適,他想努力避免的是無謂的文化性冒犯,同時卻自豪地接受十字架對罪人的冒犯。

我認爲戴德生明白問題的關鍵是在於保持福音的清晰性。在我看來,這與今天一些人倡導的將福音信息或其他聖經教義處境化的嘗試相距甚遠。當然,我們希望以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說話,我們希望在對人清楚講到福音之前,努力避免因著我們的態度而冒犯到他們。但我們絕不該試圖磨平福音鋒利的棱角,例如:淡化罪的嚴重性,避免談論罪人必須要悔改,迴避耶穌是上帝聖子的教義,(按照我們的好惡或文化的潮流不合乎聖經地)重塑教會,或不合乎聖經地重塑洗禮,或因著要爲適應文化口味而使用不合乎聖經的語言來替代對福音的正確講述。以上錯誤使我們對正確處境化的需求褪變爲對福音的全面妥協。我們在此議題上真地需要很多(合乎聖經的)智慧和建議!

最終,我們需要抵制這樣的錯誤觀念,即,我們可以重新包裝基督教信仰,使其得以在任何墮落的文化中都能如魚得水。福音信息的處境化並不是宣教成功的關鍵。那只是一個經不起檢驗的迷思。按照神的話語忠實而清晰地宣講福音才是宣教成功的關鍵,並且伴隨著聖道的傳講,將眾聖徒召聚進入地方教會。這是宣教得以成功的唯一的關鍵,無論在何地或何種文化中都是如此,且永遠都會是如此。

迷思四:宣教只適合超級基督徒去做

這可能是所有關於宣教事奉的迷思中最用心良苦(卻帶來反效果)的一個迷思。雖然儘管像戴德生這樣的少數宣教英雄(相較於其他人)的確擁有非凡的恩賜,雖然我完全同意應該對我們要差出去的宣教士有高的標準,但事實仍是,宣教事奉不只是適合由超級基督徒去做。

當我查考新約時,我看到初期教會差遣那些具備深厚的神學知識,也在以往事奉中被證明是信實而有果效之人出去宣教。就像保羅和巴拿巴等人。而同時,熱心事奉卻缺乏經驗的人也在參與宣教上有一席之地。例如約翰·馬可。但是,聖經中的總體模式是差派我們最好的人去帶領宣教。

然而,話雖如此,這並不意味著實踐宣教需要超凡的技能。相反,我們應該差派那些因平凡而成熟的靈命及信實而脫穎而出的男女信徒出去。我作爲地方教會的牧師經常遇到人有對以上問題的困惑。有教會成員來問我若準備成爲宣教士需要做什麼。我想,他們一般都希望我列出一張充滿不尋常之事的單子。但是我幾乎總是這樣對他們說:研習聖經,並竭力成爲一個無比忠心的教會成員。

我希望我們的教會能夠差派這樣的男女宣教士,他們在聖經知識、屬靈智慧和分辨力、發展多樣化關係的能力、樂於主動招待人、主動地傳福音、忠於教會、在門訓上的堅韌而富有成果等看似平凡的事情上脫穎而出。給我一個這樣的人,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能力,然後這人把平凡的基督徒生活移植到另一種文化中,就能收穫豐富的福音果實。是的,宣教士需要在事奉上出類拔萃,但這樣的出類拔萃必須要建立在那榮耀而平凡的果實的基礎上,即成熟的靈命和基督徒的信實。

迷思五:地方教會只能爲宣教奉獻金錢和禱告

最後我想說,我很驚訝於經常遇到一些教會、宣教士和差會似乎認爲地方教會只需要負責爲宣教士提供資金和禱告支持就可以了,而真正的宣教工作該由其他人去做。也許像戴德生這樣的獨立宣教士所取得的成功助長了這種誤解。但這也僅僅是又一個關於宣教的迷思。聖經說得很清楚,宣教工作不僅僅是通過個人或宣教機構而成就,而是要藉著「教會」成就,因爲全宇宙將要藉著教會看明那罪所扭曲的權勢,及神的福音計劃所彰顯出的奇妙智慧(以弗所書3:10)。

某種意義上,地方教會既是宣教的手段,也是宣教的目的。地方教會是聖經顯明的神在全球範圍內擴展福音的唯一計劃和方法,也是我們的宣教努力要達成的目標和結果。爲宣教工作禱告的確是教會的喜樂和職責(以弗所書6:19;歌羅西書4:3),支持教會差派的宣教士也的確是教會的特權與責任(約翰三書6-8)。然而,我們還可以在此講得更多。

地方教會是訓練宣教士、裝備他們並爲他們提供牧養支持的主體。當然,若有人可以把眾教會組織起來支持宣教士並協助他們,這是很好的,這也正是好的差派機構所做的。但是,我們絕不應該把地方教會(對潛在宣教士)的門訓、鑑別、差遣和支持的角色下放給宣教差會。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大多數宣教工作的最終遠景應該是建立更多健康的地方教會,而這些教會可以去做同樣的事,直到基督再來。

我們今天面對許多存在已久的關於宣教的迷思。其中一些可能是由一種令人欽佩但卻被誤導的謙卑或緊迫的感受促成的。其他的迷思似乎只是反映出我們西方人對任何承諾更快、更大、更容易或需付出更少代價的東西的沉迷。但這些迷思若不加以糾正,都可能會削弱合乎聖經的宣教工作,並驅使我們在宣教中倚靠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願神清除我們在宣教上的錯誤思想,驅散我們所珍視卻違背真理的關於宣教的迷思,並透過祂清楚的聖言更新我們的宣教視野。願我們竭力倚靠神的智慧,而不是我們聰明的策略,繼續推動宣教事業。或者說,我們都應該記住以下的話:

「神使用那些極其軟弱無力的人,好讓他們全心倚靠祂。」——戴德生


譯:Nicholas;校:JFX。原文刊載於十架路出版社英文網站:5 Myths about Missions.

Andy Johnson(安迪 · 約翰遜)牧師在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獲得博士學位,現在擔任華盛頓特區國會山浸信會副牧師一職。
標籤
宣教
迷思
五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