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加爾文主義者》:透過一部紀錄片回顧改革宗復興運動
2019-03-18
—— Brett McCracken

十一年前,就在美國教會中發生的加爾文主義復興運動,「福音聯盟」 的主編柯林·漢森爲《今日基督教》寫了一篇文章。接著,在2008年,他又寫了一本書,將之取名爲《年輕、躁動、歸正》(Young, Restless, Reformed)。

在那時,新加爾文主義的日漸流行不過剛剛開始,還算是件新鮮事物。例如,「福音聯盟」自己也是還處於初創歲月。也許這不過是又一股會最終消退的潮流?

答案是否定的。2017年也是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改革宗復興運動一如既往地依然活躍。這部新的紀錄片就其原因進行了探討。

渴求更多的一代人

世紀之交、九十年代在福音派教會長大的孩子——這也包括我自己在內——通常渴求一種豐富的、有更多實質性內容,並且遵循聖經原則的基督教信仰。我們所追求的基督教不能只停留於保險槓貼紙的程度,而是要具體到聖經的各章各節。

教會組織的許多青少年小組提供了樂趣,但在聖經和基督教教義的基要內容方面,並未給我們打好基礎。這些小組和活動只是把同齡人彼此聯繫起來,但並未讓我們與基督教的豐富歷史建立連接。

在這一位超然的上帝面前,福音派運動感興趣的似乎更在於怎樣標榜與神的關係、不落後於時尚,而不在於對神的敬畏。所謂的「新興教會」運動,雖然曾在文化上有過些勢頭,但卻最終平息、停滯。這是因爲他們的神學在篡改基督教的信息,而不是在重新宣告基督的福音。

而加爾文主義則提供了更深刻、更久遠、更具思想內容的見解。在這個文化日趨混亂的時代,對於像我這樣的千禧一代,它也要條理清晰的多。

萊斯·蘭費爾(Les Lanphere)拍攝的紀錄片《加爾文主義者》(Calvinist ,點擊這裡觀看英文版)記述了這復興運動是怎樣發生的:年輕的男女是如何被這一前現代的神學理論深深吸引,「它對《聖經》的見解強烈、深刻、有根有據,它所提出的教義源自對聖經的謹慎詮釋與思考」。

在2017年秋季發行的這部紀錄片中,接受採訪的有牧師和神學家,包括R·C·史普羅、里根·鄧肯(Ligon Duncan)、喬·索恩(Joe Thorn)、卡爾·楚門邁克·霍頓,以及網絡博主、播客,例如提姆·查理斯和薩默爾·懷特(Summer White)。

在講述歷史的同時,這部影片也教授神學。不論是把加爾文視爲自家人的熱情鼓吹者,還是堅定的懷疑論者,對於《加爾文主義者》,都有很多要考慮和討論的。這部影片是爲各種群體制作的,不論這群人是在神學課堂上,還是在教會家庭小組的起居室裡。

回歸高舉上帝主權的神學

導演蘭費爾因爲聽了保羅·華許(Paul Washer)的一篇講道而成爲加爾文主義者。在此之前蘭費爾相信人可以憑自己的力量來到基督面前,而這一觀點受到這篇講道極大的挑戰。

「僅次於十年前的歸信,這是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次經歷。」他說到,「但我很快認識到,我並非是唯一有如此經歷的人。明顯地,神在祂的子民中做工,喚醒那被遺忘的關於神絕對主權的教義。」

蘭費爾主辦的的播客「改革宗網上播報」(Reformed Pubcast)頗具人氣。通過它,他聽到了許多類似的故事。根據在電影界的工作經歷(參與《藍精靈》、《變形金剛》等電影的後期製作),蘭費爾認定,改革宗的復興是一個值得用紀錄片形式來講述的現象。

在2016年,他爲所提議的紀錄片創建了一個啓動網頁,籌款目標爲$35,000。這個目標三天就達到了。一個月下來,幾乎達到了原目標的三倍。既然項目有了如此強勁的勢頭,蘭費爾開始與著名的改革宗領袖們聯繫採訪事宜,同時也有改革宗領袖開始主動與他聯繫。

「整件事情實在不可思議,」蘭費爾如是說。拍攝《加爾文主義者》花了六個月時間,爲了進行採訪,他在全國各地旅行。由於不論到哪裡,都有大批的志願者爲他提供留宿和其他服務,他從不需要爲住旅館付錢。

蘭費爾拍攝《加爾文主義者》的目標之一,是爲改革宗人士提供一個機會,來「再次體驗那種感悟的奇妙,就是認識到,神在創世之前就已經揀選了你,神也必定能得著祂想要拯救的靈魂。」

這部影片當然達到了這個目的。它爲持加爾文主義的基督徒觀眾們提供了豐富的事例,使之回想起,當初加爾文主義是如何打動他們,並且改變他們中間很多人的生命。電影中多種多樣的聲音,展現了這一運動參與者的不同輪廓、渠道和切入點,從博客空間、YouTube錄像,到「激情大會」(Passion Conference,約翰·派博爲主要講員。——譯註)和改革宗嘻哈藝術。

但是,對那些震驚於改革宗神學吸引力的人,《加爾文主義者》也能提供一定的解釋。

這部電影最有用的貢獻之一是它的動畫系列。它以令人信服的視覺效果,帶領觀眾了解TULIP這一縮寫,解釋加爾文主義五要義那令人振奮的概念。不論是用重複棋盤遊戲「行動」的一段來解釋新生,還是用火車序列將司布真的「雙軌」比擬視覺化以解釋神的主權與人的責任的共存,《加爾文主義者》的動畫圖像將改革宗的主要概念向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

《加爾文主義者》的視覺化敘事對於改革宗神學的貢獻,就像「聖經項目」(The Bible Project)爲聖經書卷和主題所做的一樣:在這個日益基於圖像的世界,讓歷史、聖經和神學更易理解、更優美。

認識盲點與看到可持續性

儘管《加爾文主義者》的格調是興高采烈的,甚至有時有點沾沾自喜,這部影片的長處之一,在於不迴避改革宗運動的失誤和盲點。

影片中討論了過分狂熱與固執的危險性。例如,對於新加爾文主義者來說,除了往往很年輕外,還容易進入所謂「牢籠階段」,喜歡辯解、搞分裂。

「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成爲先知與成爲混蛋之間的區別,我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傑夫·德賓在影片中是這樣評論的。

《加爾文主義者》也討論了改革宗運動中名人效應的危害。年輕的加爾文主義者經常更受到明星牧師,例如提姆·凱勒、約翰·派博(影片裡有一位把派博牧師戲稱爲「改革宗神學的入門毒品」),而不是自己地方教會牧師的影響。

沙伊·林評論說,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糾正,「我們將看到的,將和其他時尚一樣的結局。一旦名人們逐漸逝去,其他一切也與他們一起逐漸消逝。這是悲劇性的。」

影片關注的另一個盲點是多樣性問題。貫穿其歷史,改革宗運動「傾向於站在強勢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一方,而與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並不是總有聯繫」,在影片中漢森這樣說。

實際上,影片講述的歷史——從馬丁·勞埃德·瓊斯、詹姆士·蒙特瑪利·博伊斯,到約翰·派博和唐·卡森——主要關於白人、北大西洋一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

在電影裡所提出的問題中,有一個是關於改革宗運動怎樣做,才能不僅吸引更廣泛的人群,也擴展其下一代領袖人物的背景、來源,將來自少數民族社區和非西方國家的聲音包括進來,而這才是」復興「的未來最有可能發生的地方。

當「年輕人」成長之後

隨著目前還很「年輕」的這一運動日漸成熟,肩負著日增的影響力,要如何調整才能保證它那躁動的熱情不會慢慢熄滅,就像發生在它的某些初創者身上那樣呢?怎樣防止它變得過於與世隔絕、自我中心,成爲它本來反對的那種制度化的「人」呢?

這一運動的可持續性,最終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它是爲了一個超越自我的目的而存在。

就像霍頓在影片中所指出的,對於每一代人的挑戰其實很簡單:「我們是否正確地理解了福音?我們把福音傳出去了嗎?」

希望改革宗復興運動繼續在這兩方面努力。


譯:吳京寧;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alvinist』 Documentary Revisits Reformed Resurgence。本片尚未翻譯,中文字幕仍在製作中。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卡拉根)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加爾文主義
影評
改革宗
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