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這只是一部電影」是個錯誤想法
2021-08-19
—— Kirsten O'Brien

我曾以爲,每個人都會著迷於他們仰慕的銀幕人物及其品格。但我發現,其實很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電影如何微妙地影響了我們對品格、美德和邪惡的看法。

「這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有人會如此嘲諷,彷彿一件百萬美金級別的藝術作品不值得受到嚴肅對待。不幸的是,墮落的人性使得除非我們努力追求好品格,我們總是趨向於邪惡——我們對電影的漠視態度更會加劇它們作惡的能力,同時將其揚善的潛能降至最低。

實際上,我們能不能與影視作品產生共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影片中怎樣看見了自己——我們當下的狀況或是希望成爲的樣子。我們和影視作品產生的聯繫基於現實(電影是否符合世界真實的樣子)和幻想(電影如何描繪我們希望成真的世界)。說起那些人們稱讚的影視故事,我們應該思考:爲什麼我們認爲玩世不恭的態度比嚴肅的盼望更容易打動人心?爲什麼我們認爲反派人物比英雄更能喚起共鳴?

如果電影是生活的鏡子,而生活也有電影的影子,我們怎麼能說電影「只是」電影呢?

如果盼望能夠打動人心?

2010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稱,熱門電影《阿凡達》(Avatar,2009)令不少影迷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因爲「他們渴望享受美麗的潘多拉外星世界」。阿凡達論壇上有一則帖子中出現了2000條有關「如何應對潘多拉是虛幻夢境的抑鬱情緒」的評論。

論壇管理員菲利佩·巴格達撒里昂(Philippe Baghdassarian)表示,「這部電影太美麗了……我認爲人們看到了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阿凡達》對觀眾的心理健康有害,因爲它揭露了平凡世界與超凡宇宙之間的差距,卻沒有給觀眾任何找到現實世界解決方案的盼望。這部電影「只是」幻想,但以一種極爲真實的方式影響著人們。

當人們用「現實」二字描述某部電影時,他們的言下之意往往是這部作品黑暗而又諷刺,在道德隧道的盡頭只有一片昏暗,沒有光明。《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被譽爲更加現實的《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儘管它充斥著性、暴力和悲劇遠多於普通人正常的一生中所能經歷的。

對於我們這些不用騎著龍去上班,也不會在「便裝星期五」佩戴寶劍的人而言,喬治·R. R. 馬丁(George R. R. Martin,《權力的遊戲》編劇)硬核的奇幻系列中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就是人物角色發展——我所說的「人物角色發展」指的是人物的致命缺點。這些人物越黑暗、內心越受折磨,人們就越會說他們真實。然而,托爾金對善惡非黑即白的處理方式讓我們看見了一些在馬丁的作品中無法找到的東西。與《阿凡達》不同,托爾金的處理方式卻能夠給我們盼望。

如果良善是現實的呢?

奇幻作品如此,其他類型的作品亦如此。戰後文學沾染的犬儒主義在諸如《沉睡魔咒》(Maleficient 2014)、《小丑》(Joker 2019)和《黑白魔女庫伊拉》(Cruella 2021)等電影中更爲激化。每部電影都刻畫了一個同爲正派與反派的主角,給這些「雙面人物」令人同情的起源故事,並在核心上將人物的行爲怪罪於社會。作品表達的主旨是:邪惡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狀態,而非選擇(「先天與後天」的爭論)。然而,兩者可以說都有責任:保羅勸勉我們釘死「舊人」的罪性,培育建立在基督裡的新人(羅6:5-6;弗4:20-24;西3:8-11)。

所幸,大多數人並不是邪惡的女王、喪失心智的小丑,或是「遭人誤解」的時尚魔頭。感謝普遍恩典,世間的黑魔女、小丑和庫伊拉只是人性的個例,而非常態。或許這就是我們爲什麼喜愛反派故事——它們坐實了我們墮落的天性,同時爲我們提供了遠觀墮落的安全距離(我完全沒有她那麼糟糕!)。與此相反,英雄人物提醒觀眾,我們遠遠不及他們的榜樣。或許與那些挑戰我們成長的影視作品相比,觀看這類影片更能讓我們感到滿足,因爲這些作品讓我們想起了自己,同時允許我們「做自己」。

或許,與其承認我們在熒屏上看到的善與惡就存在於——或者說,可能存在於——我們心間,我們更容易說這些電影「只是」電影,但我們有責任討論這些問題。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呢?

我們常認爲邪惡比良善更有意思,但任何一位優秀的文學系學生都會告訴你,使故事更爲有趣的實際上是衝突和反差。在墮落的世界中,選擇良善也能像選擇邪惡一樣創造出多重衝突。成爲英雄的條件並不是完美無缺,而是在有缺陷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生活。

我們現在將「完全」視爲至高神聖的名詞。「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耶穌這樣說(太5:48)。我們認爲這不可能實現。但「完全」是主動動詞,也是形容詞:「完全」某項事物意指承認它的不完美,並且試圖完善它。

美劇《波爾達克》Poldark)是一個完美的例子,它告訴我們正直的生活爲何與「無聊」二字完全沾不上邊。如同阿拉貢(《指環王》的主人公之一——譯註)和奈德·斯塔克(《權力的遊戲》的主人公之一——譯註),羅斯·波爾達克可謂是充滿榮譽感的男人。用現代的話來講,他在乎對錯,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並會避開狡詐的錯誤。除了這些品格之外,他的妻子德米爾扎也非常善良。

有些諷刺的是,設定在過去的故事——就算是奇幻故事——似乎爲這樣的人物發展提供了最好的模板。他們向我們展現,如果我們有勇氣活出美德,可以建造出怎樣的世界。

如果電影可以幫助我們呢?

人性並不那麼有趣,也經受不起永無止境的審視。我們身上最有意思的事就是我們承載了神的形像(創1:26-28)。或許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在無盡的永生中讚美祂,並且忘記自己。

如果我們嚴肅對待,並從現在就開始排練自己即將在天國出演的配角(弗6:10-20),如果我們摒棄「貪圖虛浮的榮耀」(腓2:1-4),生活或許會更加有趣。或許我們應該讚美那些將我們引向正途的電影:它們將我們引向上帝,引向他人。或許最優秀的電影就聚集在神和他人這兩條大路的十字路口上。他們讓觀眾看到了最好的自己,跟隨耶穌的呼召——「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不論電影是人們行爲的起因還是結果——藝術來源於生活,還是生活來源於藝術——電影不「只是」電影。他們照出了我們的影子,我們的行事爲人也效仿電影。但我們在鏡中的樣子是善是惡,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譯:二欣;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It's Just a Movie' Mistake

Kirsten O'Brien(柯爾斯滕·奧布萊恩)在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獲得英語學士學位,曾赴倫敦進行海外交流。她正在創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同時享受在閒暇時間經營「The Scribbler」博客。她是加州拉米拉達市恩福播道會的成員。
標籤
改變
盼望
電影
良善
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