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2024 年我最愛的電影
2025-03-12
—— Brett McCracken

我差點想說,2024 年我看過最棒的電影是一部只有四分鐘的沃爾沃廣告。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爆紅的短片,趕緊去看看吧!這部由《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星際穿越》(Interstellar)的攝影大師霍伊特·範·霍伊特瑪(Hoyte van Hoytema)執掌鏡頭的爆紅短片,我強烈推薦。它證明了即便是在推銷瑞典汽車的廣告片中,電影依然能以簡練的方式傳遞真、善、美。

令人欣慰的是,2024 年除了汽車廣告,還有不少令人稱道的電影作品。在當下電影創作普遍陷入套路化敘事道德觀念模糊不清性描寫突破底線人物形像被身份政治抹殺個性的困境之際,銀幕上仍有傳遞美善與真理的作品閃耀光芒。我希望通過這份片單,爲大家指出一些亮點——這些電影或展現了基督徒認可的普世美德,或深入刻畫了當代文化中的渴望與痛點,或敏銳地觀察和探索神創造的世界與人類在其中的定位。

請注意,我的推薦並不代表對電影內容的全面認可。我喜歡一部電影,並不意味著我喜歡其中的一切。我看電影是爲了尋找良善與美,這些推薦是爲了突出那些我認爲值得讚賞的部分。但一部包含寶貴真理的電影,未必沒有謬誤;一部「最佳」電影,也不一定適合所有觀眾。儘管以下列出的電影在我看來都值得從基督教的角度稱讚,但其中一些因語言或暴力被評爲R級,觀看時需要謹慎辨別。

以下是 2024 年我最喜歡的十部電影、五部值得提及的佳作,以及十部優秀的紀錄片。

十部最佳影片

一、《閃電戰》Blitz

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執導的《閃電戰》以二戰期間倫敦遭受的恐怖空襲爲背景,講述了一位母親(西爾莎·羅南 Saoirse Ronan 飾)和她的兒子(埃利奧特·赫弗南 Elliott Heffernan 飾)在轟炸中失散的生存故事。

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製作精良的歷史史詩,更是一首動人的讚歌,影片以振奮人心的方式展現了一個感人至深的主題: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從成人到兒童,整個社區依然團結一心、堅韌不拔。這是對英國人「克制堅忍」精神的致敬:在死亡籠罩之時依然保持冷靜,繼續前行。影片同時聚焦家庭的堅韌——無論是血緣相連還是情同手足的家庭,以及群體團結帶來的希望力量。許多場景中,我們看到人們在建築物轟然倒塌之際,依然一起唱歌、跳舞或玩耍的畫面。

影片充滿了陌生人之間溫情互助的人性瞬間,不僅展現了「如何」生存,更探討了「爲什麼」要生存。麥奎因多次暫停劇情推進,讓我們的目光停留在黑白雜亂的畫面上,這些畫面最終化爲一片雛菊花田——這一意象突出了影片在廢墟中對希望與美善的強烈呼喚。即便一切似乎都已失去,我們也要繼續前行、繼續生活、繼續歌唱。

英國即將成爲最新一個支持安樂死的西方國家之際,在整個西方世界普遍陷入精神倦怠之時,這部英國電影向死亡文化發出了關於生命意義的先知之聲。(在AppleTV+播出,PG-13)

二、《監獄劇院》Sing Sing) 

一部引人入勝的戲劇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人物的轉變。我們喜歡看到角色性格的蛻變——有時是走向墮落(就像《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中那樣),有時則是變得更好。改變永遠充滿戲劇性,但最具戲劇張力的或許是那些出人意料的救贖性改變:人物超越自我認知的侷限,以一種少有人預料到的方式成長、變得更加健康。這正是《監獄劇院》如此動人的關鍵原因。

影片由格雷格·奎達(Greg Kwedar)執導,講述了紐約星星監獄中一群參與「通過藝術改造」項目的囚犯的故事。除了幾位專業演員(科爾曼·多明戈 Colman Domingo 和保羅·拉奇 Paul Raci),大部分演員都是星星監獄項目的前囚犯,在片中飾演與自己相似的角色。因此,我們不僅在故事情節中看到了人物的救贖性改變,更在影片的「形式」上見證了這種改變——由真實經歷過改變的人重訪自己變得更好的故事。

影片中不乏粗俗用語(符合監獄環境的現實),但充滿了真摯的同情、恩典與盼望,是今年最具救贖意味的電影之一。(即將在AppleTV+上映,因語言問題被評爲R級)

三、《沙丘 2》(Dune: Part Two)

在許多導演手中,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科幻世界或許會顯得俗氣、過於極客化,甚至顯得小眾。但在丹尼斯·維倫紐瓦(Denis Villeneuve)的執導下,它成爲了一部極具王者氣質的電影藝術。他執導的《沙丘》(2021)已經展現出精湛的製作和絕美的畫面,而續集在各個方面都更加宏大:世界觀的構建更加完善,人物戲劇性更加豐富,攝影和配樂更具史詩感。

說到能讓觀眾完全沉浸其中、充滿經典韻味、令人如臨其境的電影,維倫紐瓦的《沙丘》三部曲(如果最終真的拍成三部曲的話)或許能夠媲美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執導的《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這一影史豐碑。如果說托爾金(J. R. R. Tolkien)提出的「次創造」理念,概括了藝術創作中的世界構建如何彰顯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那麼這一點在《沙丘》令人驚歎的世界構建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從神學角度來看,《沙丘 2》提供了大量值得深思的內容,我在完整影評中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我曾寫道,這部電影是一件「後基督教作品」,捕捉到了「對信仰同時存在的吸引與排斥,既想保留宗教的美學和某些習慣,又想摒棄宗教的權威體系」。這部電影——如同其龐大的觀眾群一樣——對信仰懷有複雜的情感,既欣賞信仰的美德,又哀嘆其腐敗。我迫不及待想看維倫紐瓦在三部曲的下一部中如何進一步闡釋故事中的宗教複雜性。(可在MaxHulu觀看,PG-13)

四、《二號陪審員》Juror #2

94 歲高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仍在導演優質電影,繼續以其一貫的風格探討道德困境和內心衝突。他的最新作品《陪審員 2 號》是他近幾十年來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故事發生在喬治亞州薩凡納,這部法庭劇讓每位觀眾都會思考: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麼做?

即將爲人父的賈斯汀(由尼古拉斯·霍爾特 Nicholas Hoult 飾演)被選爲一起備受關注的謀殺案的 2 號陪審員。一名當地男子被指控於去年一個雨夜在鄉間公路上殺害了他的女友。賈斯汀很快意識到,那名女子死亡的地點和時間,正是他在查看妻子短信時不慎撞到鹿——或者他以爲是鹿——的地點和時間。他知道受審的男子是無辜的。但如果坦白真相意味著他作爲「好丈夫」和準爸爸的未來將面臨風險,他是否願意這樣做?

霍爾特和託妮·科萊特(Toni Collette,飾演檢察官)的表演都十分出色。《二號陪審員》深入思考了正直的代價,並讓觀眾思考:即使會毀掉自己的人生,他們是否也願意做正確的事。(網上可租,PG-13)

五、《真正的痛苦》A Real Pain) 

這部由傑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執導的影片既是一部旅行日記,也是一部夥伴喜劇,觀看體驗令人愉悅。故事跟隨兩位猶太裔美國表兄弟——大衛(傑西·艾森伯格飾)和本吉(基蘭·卡爾金 Kieran Culkin 飾)參加一個波蘭文化遺產小團遊。這趟波蘭之旅是他們祖母生前特意爲他們安排的。波蘭猶太裔的祖母在大屠殺中倖存,後在美國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作爲家族的精神支柱,她在孫輩們的精神世界、情感寄託和家族譜系中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這是一部完美詮釋苦樂參半的電影,探討了笑聲、淚水和藝術(肖邦的鋼琴作品貫穿始終)如何幫助我們應對生命中巨大的痛苦。一方面,這是一部關於紀念大屠殺的電影(在猶太民族當前面臨的艱難時刻顯得尤爲及時),另一方面,這也是一部關於恩典、感恩的電影,展現了我們面對意外得到、有時看似毫無道理的愛與幸運時,會有怎樣不同的回應。(院線上映中,因語言問題被評爲R級)

六、《小世界》Here 

這部由比利時導演巴斯·德沃斯(Bas Devos)執導的布魯塞爾故事雖然充滿神祕感,但令人動容。不要與湯姆·漢克斯主演的同名電影(中文譯爲《此心安處》,也是 2024 年上映)混淆,德沃斯的《小世界》講述了一位羅馬尼亞建築工人和一位中國研究生偶然相遇後,意外建立起了一段特別的友情。

片名在多個層面上都意味深長(Here 可以作爲語氣詞來使用,意同「來吧」——譯註)在這個生活節奏匆忙、虛擬平台讓我們的注意力無處安放的時代,這部電影呼籲我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放慢腳步,活在當下。而「此刻」也體現在人與人之間慷慨的分享中,比如「來吧,嚐嚐這碗自制的湯」,或是「來看看,這苔蘚的綠色多麼美」(湯和苔蘚在電影中反覆出現)。這是一個極其含蓄、溫柔的愛情故事——不僅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更是他們與所居之地之間的情感。這部電影呼喚我們仔細觀察,珍惜周遭的世界和生命中偶遇的人。如果我們走得太快,可能會錯過改變人生的瞬間。(可在AppleTV+觀看,未分級)

七、《無名小輩》A Complete Unknown

任何對鮑勃·迪倫(Bob Dylan)的詞作才華和文化影響力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在《無名小輩》中找到共鳴。這部由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曾執導《與歌同行Walk the Line)執導的電影,由提莫西·查拉梅(Timothée Chalamet)飾演迪倫,聚焦了這位民謠詩人 1961 年至 1965 年的早期生涯。影片改編自伊萊賈·沃爾德(Elijah Wald)的著作《迪倫彈電吉他!》(Dylan Goes Electric!),最終以 1965 年紐波特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迪倫那場備受爭議的壓軸演出爲高潮——他在那場演出中首次展示了一種全新的(且讓許多人難以接受的)電子搖滾風格。

查拉梅在還原迪倫標誌性的說話和演唱風格方面的表現超出預期。其他演員的表演也同樣出色。這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影,以層次豐富、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生動地捕捉了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文化劇變的特殊時期。

片名來自迪倫歌曲《像一顆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歌詞,這首具有轉折意義的作品不僅概括了藝術家本人難以捉摸、無法被定義的特質,也反映了更廣泛的反主流文化中心靈的流浪。影片中有一場在教堂聖所舉辦的民謠音樂節的場景,凸顯了流行文化在世俗時代作爲另類宗教的地位。《無名小輩》展現了迪倫這樣的人物如何在後基督教文化中扮演起先知或祭司的角色。(院線上映中,因語言問題被評爲R級)

八、《五分錢男孩》Nickel Boys

面對改編普利策獎獲獎小說(科爾森·懷特黑德 Colson Whitehead 2019 年的《五分錢男孩》)這一艱鉅任務,許多導演可能會選擇穩妥的方式。但導演拉梅爾·羅斯(RaMell Ross)沒有這樣做。他近乎實驗性的視覺風格可能會讓觀眾產生分歧(尤其是那些期待更傳統改編方式的觀眾),但我認爲這種處理既有挑戰性又富有效果。

羅斯對攝影機視角的運用有力地強化了電影的主題:可見與不可見的對比,種族主義的邪惡非人性與人類固有尊嚴的對立(用馬丁·路德·金的話說,就是「深刻的自我價值感」)。在電影開始的 45 分鐘裡,我們都看不到主角埃爾伍德·柯蒂斯(伊桑·赫里斯 Ethan Herisse 飾)的臉。在此之前,我們都是通過他的視角,看著他成長,逐漸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美與醜。此後,電影在柯蒂斯和他的朋友特納(布蘭登·威爾遜 Brandon Wilson 飾)之間幾次轉換視角,展現他們如何在吉姆·克勞時代佛羅里達州尼克爾改造學校這個充滿虐待的恐怖環境中互相支持。

攝影機的運鏡展現了一個不斷重複的視覺主題意象:「向下看」暗示絕望,「向上看」則象徵盼望。在《五分錢男孩》中,這兩種意象貫穿始終。而在最後那個震撼人心的鏡頭裡——或許是今年所有電影中最令人震撼的結尾畫面——影片呼喚我們抬頭仰望,勇敢站起,永懷盼望。(院線上映中,PG-13)

九、《貓貓的奇幻漂流》(Flow

沒有對白,也沒有人類角色。然而,《貓貓的奇幻漂流》——這部由拉脫維亞電影人金茨·齊爾巴洛迪斯(Gints Zilbalodis)創作的動畫傑作——通過電影敘事的力量,不僅讓我在 85 分鐘裡完全著迷,更在離開影院很久之後仍在深思。

《貓貓的奇幻漂流》的故事構思引人入勝,可以說是一個從動物視角講述的挪亞方舟故事——這些動物保持著它們的天性,在一場大洪水中掙扎求生。影片在風格和內容上與《荒野機器人》(The Wild Robot)有些相似,不過,這部後末日、不見人類蹤影的《貓貓的奇幻漂流》更具沉浸感和震撼力。它的寫實動畫風格、令人難忘的配樂和富有寓意的敘事相互交織,創造出一場難忘的觀影體驗。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大銀幕上觀看。(院線上映中,PG)

十、《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

我的年度片單中很多電影都展現了一種對恩典的感恩與接納姿態——劇中人物能夠體會生命、愛與美的奇妙恩賜,能在他人因忙碌而錯過時察覺到生活中的奇蹟。這一點在著名德國導演(同時也是基督徒)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完美的日子》中表現得尤爲突出。

故事發生在東京,講述了一位獨居的日本老年男性(由役所廣司 Kōji Yakusho 飾演)以清潔公廁爲生。然而,他並未對這份「髒活」心生怨恨,反而在工作中找到了快樂:通過清潔公共空間服務他人,對陌生人微笑,在短暫的相遇中尋找祝福他人的方式,停下腳步拍攝樹木的照片,因爲,爲什麼不呢?美無處不在。《完美的日子》的動人之處在於它展現了謙卑與默默服務的尊嚴。(可租,PG)

五部榮譽獎影片

在今年我欣賞的影片中,雖然沒有進入十佳,但以下作品依然值得一提。

一、《史上最棒的聖誕慶典》The Best Christmas Pageant Ever

達拉斯·詹金斯(Dallas Jenkins)改編自芭芭拉·羅賓遜(Barbara Robinson)經典小說的這部電影,一經推出就在聖誕電影的殿堂中贏得了一席之地。片中不僅有讓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場面,還有令人潸然淚下的動人時刻。影片巧妙地探討了如何通過戲劇藝術讓聖經人物栩栩如生這一主題(這正是詹金斯所擅長的)。(可租,PG)

二、《角鬥士 2》Gladiator II

要拍攝一部既能完美繼承前作精髓又能增添新意的續集並非易事,但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做到了。影片主題深入人心,動作場面扣人心絃(雖偶有誇張),演員表現出色(其中丹澤爾·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的演技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堪稱他演藝生涯的巔峰之作之一),所有這些精彩元素的完美結合,讓這部電影成爲了今年最值得一看的佳作之一。院線上映中,因暴力內容被評爲R級)

三、《寂靜之地:入侵日》A Quiet Place: Day One

在好萊塢大片千篇一律的景象中,《寂靜之地》系列一直保持著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性和吸引力。第三部將故事帶回外星人入侵的第一天,與前兩部一樣扣人心絃。導演邁克爾·薩諾斯基(Michael Sarnoski,曾執導《豬》Pig)在片中還巧妙地營造了一些唯美的寂靜時刻(教堂那場戲!),以及陌生人之間彼此犧牲、互相關愛的情節。(可在Paramount+觀看,PG-13)

四、《西爾瑪》Thelma

在這個充斥著受害者心態的文化中,《西爾瑪》頌揚了自我賦權——即便你是一位剛被騙走 1 萬美元的 93 歲寡婦。塞爾瑪(瓊·斯奎布 June Squibb 飾)絕不輕易認輸。在孫子丹尼(弗雷德·海金格 Fred Hechinger 飾)的幫助下,她踏上了追回錢財的征程。這是我今年最喜歡的喜劇,影片不僅展現了老少角色之間溫情脈脈的互動,更是一個摒棄「覺醒」意識形態、遠離醜聞、敘事精煉的令人愉悅的故事。(可在Disney+Hulu觀看,PG-13)

五、《荒野機器人》The Wild Robot

從純藝術的角度來看,這是近年來最出色的動畫電影之一。更可貴的是,這個改編自彼得·布朗(Peter Brown)暢銷青少年小說的故事本身也非常精彩,對養育孩子、兒童適應性韌性以及科技與自然如何互動等當代議題都有及時的洞察。(網上可租,PG)

十部優秀紀錄片

種族奇事》(Am I Racist?

這部 2024 年票房最高的紀錄片顯然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儘管大多數評論家對其視而不見)。馬特·沃爾什(Matt Walsh)以《波拉特》(Borat)式的手法將社會批判與喜劇元素融爲一體,揭露了DEI(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理念的極端不合理性,以及「反種族主義」培訓這一新興產業的問題。雖然在種族主義這個複雜議題上,沃爾什的觀點並非唯一值得傾聽的聲音,但他的影片理應在這場討論中佔有一席之地。(可在DailyWire+觀看,PG-13)

《眨眼》Blink

這部既美麗又令人心碎的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加拿大家庭的故事,當他們得知四個孩子中有三個患有遺傳性疾病,這種病會導致視力逐漸退化,最終失明。爲了在孩子們還能看見的時候,讓他們的「視覺記憶」留下盡可能多的美好畫面,全家人踏上了爲期一年的環球之旅。作爲一個同樣有三個孩子、熱愛帶著家人進行冒險旅行的父親,我可能正是這部電影的目標觀眾,但我相信這部電影能夠打動每一個觀眾的心靈。本片可在Disney+Hulu平台觀看,電影分級爲PG(建議家長指導)。

《愛女之約:與囚共舞》Daughters

這是一部令人動容的紀錄片,記錄了四個女孩參加「與爸爸約會」項目的故事。這個項目讓身在華盛頓特區監獄服刑的父親們能與女兒共舞。影片細膩捕捉了女孩們內心複雜的情感:面對難得一見的父親,她們既有失望,又充滿愛意。在任何家庭中,父親的缺席都是一道無法癒合的傷痛,這種深深的遺憾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Netflix平台播出,PG-13)

《少女邦》Girls State

這部紀錄片由著名導演夫婦阿曼達·麥克貝恩(Amanda McBaine)和傑西·莫斯(Jesse Moss)聯合執導,是 2020 年《少年邦》Boys State)的姊妹篇。鏡頭聚焦於一群高中女生,記錄她們在爲期一週的模擬選舉和政府活動中的點點滴滴。正如我在完整影評中所說,這部紀錄片從多個角度都頗具看點,尤其是它揭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Z世代(Gen-Z)年輕人中,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立場上的分歧可能正在日益加大。(AppleTV+平台播出,PG-13)

《加入或死亡》Join or Die

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羅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經典著作《獨自打保齡》(Bowling Alone)的影像呈現。影片(完整影評在此)由麗貝卡·戴維斯(Rebecca Davis)和皮特·戴維斯(Pete Davis)共同執導,後者著有《專注:無限瀏覽時代的委身》(Dedicated: The Case for Commitment in an Age of Infinite Browsing)一書。影片開篇就開門見山地表明:「這是一部關於爲什麼你應該加入社團的影片……以及爲什麼美國的命運取決於此。」片中深入探討了社會信任度下降和社會資本減弱帶來的深遠影響。(Netflix平台播出,PG)

《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的》Music by John Williams

這是一部令人愉悅的紀錄片,聚焦於這位全球最受歡迎的電影配樂大師。重溫威廉姆斯標誌性的配樂作品令人心曠神怡,從《星球大戰》和《超人》到《小鬼當家》和《哈利·波特》。更令人鼓舞的是,影片展現了創意合作的力量(威廉姆斯離不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反之亦然),以及音樂觸動人心的魔力。(Disney+平台播出,PG)

《沉默前的尖叫》(Screams Before Silence)和《我們終將再舞》(We Will Dance Again

這兩部紀錄片見證了同一場悲劇: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馬斯武裝分子在以色列發動的大屠殺。兩部影片都收錄了倖存者和急救人員的第一手證詞。它們都毫不避諱地記錄了那一天的殘暴行徑,觀看過程令人心痛不已。這些都將成爲歷史文獻,確保世人不會遺忘這場慘劇。(《沉默前的尖叫》可在網上免費觀看,《我們終將再舞》在Paramount+平台播出,TV-MA分級)

《甘蔗》Sugarcane

這樣的紀錄片雖然令人不忍卒看,卻不得不嚴肅對待。影片追蹤調查了加拿大天主教會經營的印第安寄宿學校中發生的虐待和殺嬰事件。片中深刻展現了教會的惡行如何讓受害者世代承受創傷,也嚴重損害了基督教的使命。儘管許多人想要將這段歷史埋葬,但揭露這些不公與暴行對於療癒 、借鑑和成長都至關重要。(Disney+Hulu平台播出,TV-MA分級)

《狂野太空》Wild Wild Space

我特別喜歡那種能讓我深入了解此前完全陌生領域的紀錄片,《狂野太空》就是這樣的作品。影片聚焦太空這片充滿新技術與商業機遇的前沿陣地,跟蹤報導了幾家火箭初創企業追隨埃隆·馬斯克開創性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足跡。正如片中一位人物在開篇所說:"誰掌控了太空,很可能就掌控了人類的未來。"看完這部大開眼界的紀錄片,你一定會認同這句話。(Max平台播出,TV-MA分級)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My Favorite Movies of 2024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卡拉根)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電影
影評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