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工作
我們需要「科技神學」
2019-02-21
—— Will Sorrell

2018年11月,猶大·史密斯(Judah Smith)宣佈Churchome Global這一APP上線。史密斯是一個多堂點巨型教會的牧師,他宣稱安裝這一APP之後,手機就成了你口袋裡的聚會場所。和傳統的、僅僅提供通知和資訊的教會APP不同,Churchome Global提供的功能包括在線小組、在線奉獻,以及在一個虛擬的大堂與其他人會面。在禱告功能中,你可以將兩個手指按在屏幕上來表示你正在實時地爲某個具體需求禱告。史密斯的推特爲此收到了超過250個評論,大部分評論都是批評他的這種「去教會的新點子」。

這種對如何使用新技術來合宜地服事教會的爭論並不新鮮。出版社、電氣化,以及我們如何使用互聯網來把福音傳遍全地的努力都曾經被激烈地爭論過。然而,今天很多人特別害怕互聯網給道成肉身的服事帶來威脅,例如有一個評論質問史密斯:「你按哪個按鈕能分聖餐?」

科技帶來無限可能,它可以讓靈魂興奮,也可能讓人的良知被捆綁。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合乎中道的對待科技的方式:既不是熱烈擁抱,也不是置之不理。在此之前,我們先要理解科技是什麼和不是什麼,然後我們要思考神的道如何引導我們回答科技所帶來的挑戰。

科技是超乎道德的

科技並不是萬惡之根。正如我們可以慷慨地使用金錢,也可以自我中心地使用金錢一樣,科技帶來的新的溝通與互動方式本身並沒有道德價值。科技的潛能包括帶來盼望,也包括帶來恐懼,是人類如何使用科技在給科技注入道德價值。

科技發展的目的往往是要給我們提供三種方式的便利:

第一,科技讓商務更加便利

無論是機器人裝配汽車、支付寶或者微信錢包替代現金,或者區塊鏈貨幣席捲市場,科技的目的都是讓市場運作更加高效。這樣的發展能夠降低進入市場的障礙,增加競爭,以及幫助消費者享受更加高質量的生活。當然,科技的發展也會替代人工和帶來更多的欺詐。

第二,科技讓交通更加便利

汽車和航空技術的發展讓世界變小了。人們可以更方便地拜訪遠方的親友、監理海外的工程項目,以及以從前無法想像的方式探索受造的世界。但同時,旅行的便利增加了性販賣、汽車和飛機事故概率,同時也增加了大氣污染。

第三,科技讓溝通更加便利

Facebook最近推出了新功能「智能屏幕」(Portal),這是一個嵌入了亞馬遜「Alexa」技術的視頻信息平台。Facebook爲此打出的廣告詞是「如果你不能在那裡,就感覺那裡」,這一廣告詞在給人們這樣的盼望:科技的發展會給人帶來親密關係的發展。這也是史密斯「Churchome」項目背後的盼望。但是如果「感覺那裡」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人們還會有動力在自己可以去教會的時候仍然去教會嗎?

科技的潛能不見得能存到永恆。然而人類作爲有道德的受造物使用科技的時候,就賦予了科技道德上的價值。

我們可以道德地使用科技

羅馬書6:13呼籲所有信徒都要把他們的「肢體」——我們的每一個部分——都獻給神,而不要獻給罪。既然今天技術已經成爲我們延伸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一個「科技神學」。我想再次強調,科技本身就像金錢一樣是超乎道德的。但是當我們使用科技的時候,我們或者是在使用科技榮耀神的國,或者是在使之成爲神國的阻礙;我們或者是在敬拜神,或者是在敬拜自己。

當我們在埋頭看微信朋友圈的時候,我們是否忽視了路邊受傷貧苦的客旅?當我們用數字支付方式十一奉獻的時候我們是否在逃避主日去教會的責任?我們是在每天消費著最新的文章,還是在屬靈的共同體中委身於神的道?

那我們該怎樣使用科技呢?

「Churchome Global」這個項目只是科技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我們需要對虛擬社區有一個合乎教會論的回應,而且這一需要越來越緊迫。

這意味著說,我們必須主動地建立我們的「科技神學」,而不只是被動地回應最新出現的現象。例如,視頻直播主日崇拜對遠方孤獨的宣教士來說可能是一個祝福,但是對那些早上未能及時叫醒自己的孩子、用耳機和視頻來替代屬靈共同體的父母來說則可能是一個咒詛。

所以,當我們和我們的教會做一些科技相關的決定時,我們究竟在考慮誰的益處呢?下面是三個對建立「科技神學」有幫助的原則:

第一,關懷比方便優先

你的教會在使用科技放大你們對寡婦、孤兒和客旅的同情心和行動嗎?牧師們,當你們把講道錄音放到網上的時候,是爲了獲得名聲還是因爲你想要服事那些生病的、不能出門的人呢?

雖然科技可以把神的道傳給本地和遠方的人,但我們要竭力地關注如何作爲基督的手和腳去照顧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而不僅僅是用音頻和視頻去服事健康的人。

第二,同在比親近感優先

既然基督如此看重與祂的百姓同在,我們也同樣要看與神的百姓同在極爲重要(太18:20,28:20)。牧師們,人們讀你的文章、聽你的講道,是因爲他們是你的教會成員嗎?還是他們只是想要感到被接納卻不願意作出盟約般的委身?你的教會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是爲了鼓勵人們來查經、來聚會、來彼此相交,還是只是想要得到更高的出席率、更多的奉獻?

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好方式是面對面。把自己的破碎和羞恥藏在一個APP的背後比藏在餐桌對面要容易得多。我們需要面對面地看著對方的眼睛,因爲我們希望他們看著耶穌、並且因此在末後的日子被塑造成爲基督的樣式。(約壹3:1-3)

第三,共同體比內容優先

我曾經聽到一個牧師這樣說:「我感到神呼召我更多地參與電視佈道的事工」,因此在教會比較少人參加的晚間聚會中,他把主餐頻率降低到一個季度一次。比起自己怎樣和一群被神分別出來的百姓同領基督的死和再來應許所表徵的印記和記號,他更關注周天早上聚會的時候本地電視台直播他的講道。基督應許的是建立自己的教會,並且將教會在榮耀中拯救出來歸於自己(太6:18,啓21:2),而不是應許教會講最完美的講道視頻。讓我們按著基督的話事奉基督,並且在彼此的關係中投資生命。

便利、親密感和內容都是美事,能引導靈魂走向稱義和成聖,但卻不能替代人的關懷、同在和共同體。耶穌所看重的優先應當成爲教會的優先。


譯:JFX;校:李花秀。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e Need a Theology of Technology

Will Sorrell(威爾·索日爾)是桑福德大學(Samford University) 道學碩士和MBA在讀學生,同時也在該校神學院的全球神學中心擔任研究員。他關注的領域是信仰與工作、商業宣教(BAM)和創業投資。
標籤
互聯網
教會論
技術
網絡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