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改革宗倫理學》:一本重見天日的巴文克手稿
2019-09-18
—— Brian Mattson

由重要歷史人物撰寫、後來得以重見天日的手稿常常是一些陰謀論或幻想小說的素材,但也有一些明顯的例外——例如死海古卷的發現。然而這類發現更多是滿足了公眾對重獲至寶的純粹好奇心,而不是體現被發現之物的實際價值。畢竟對於作者而言往往有一個使其不願出版其手稿的、有時很簡單的原因:寫得還不夠好。

但赫爾曼·巴文克的《改革宗倫理學:受造、墮落又得贖的人性》(Reformed Ethics: Created, Fallen, and Converted Humanity,中文名暫譯)是這種說法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外。因爲本書實際內容的價值完全配得上發現它時的狂喜。

背景

首先簡要地交代一下這本書的奇妙歷史。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巴文克檔案館工作的德克·範·凱厄倫(Dirk Van Keulen)被巴文克的一摞約有1100頁、名爲《改革宗倫理學》的手稿絆倒(該手稿約在1884-1885年間寫成)。有一段時間,巴文克清楚地打算將其作爲他無與倫比的四卷本《改革宗教義學》的姊妹經典,但神祕的是:他從未出版此書。

在發現此書後的10年內,約翰·博特(John Bolt)、凱厄倫與一眾其他學者,仔細地謄抄、翻譯、編輯並最終出版了計劃中共三卷的第一卷。想一想這個任務的艱鉅性:除荷蘭語外,編者需用五種語言破譯作者的手寫引文、大綱、神祕筆記和諸多短語;還需追尋本書的諸多資料來源;有時甚至要重建巴文克原始文本的某些困難部分,並將其變得更清晰。

最終的成果顯明10年的辛勞是值得的。讀者本來可能期待的是一本碎片化的、充滿了未完成思想的書,但是本書的成品卻是渾然一體。博特向讀者保證,除了有時較爲明顯的編輯痕跡外:「你們聽到的正是赫爾曼·巴文克本人的聲音,甚至包括了作者的一些我們無法共享並認同的、我們不能同意的偏見。」

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成就,我們要向所有爲著本書能夠最終出版的人們表示祝賀並深深的感恩。

作者本人的聲音

無疑本書的成品代表了作者本人的聲音。巴文克所有標誌性的寫作特點都在此展露無遺。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段落。

首先是本書真實而驚人的學術水準:他在本書中所展示的歷史神學的深度與廣度(特別是他在本卷中展現的改革宗經院神學的高度)令人驚歎,他對經文的解釋與神學式的查考可以說是鉅細無遺;他對聖經原文的解經極其精細;他對現代性的洞見非常有穿透性。在某些時候他也會看起來有些老派,比如對「四體液說」(一種古希臘的醫學理論,認爲人體中有四種主要的體液,當缺乏某一種或比例失衡時,人就會生病——譯註)和「面相學」(根據人的面相來判斷其性格特質的學說——譯註)的引用,以及某種程度上認爲德國人在某種意義上更易於貪食和醉酒的有趣信念。但在大部分時候巴文克呈現出一種難以定義的現代風格。

易變性也是我們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的一大痼疾。這一點以許多方式體現出來:透過不斷重構歷史而將人們從他們自身的歷史、傳統和前輩的遺產撕裂開來。結果就是,敬虔的喪失,與過去聯繫的割裂——這是一種激烈的革命——卻換來盲目的主觀主義、自我取悅、自我中心和個人主義……人有意識地質疑一切,丟棄信仰,赤身露體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懷疑成爲了知識的開端與條件(原書126頁)。

這樣的話對於十九世紀的聽眾或二十一世紀的後現代人哪一個更爲適切呢?很明顯,藉著上帝的護理,都很貼切。

其次,巴文克並未從護教的進路來寫作這部《倫理學》。他同時避開了「哲理式的」倫理學進路與自然神學的倫理學進路(原書23-27頁)。這兩種進路有時都會真實地把人類道德規範的基礎建立在聖經之外的事物上。進一步而言,改革宗的教義學傳統也塑造了他的倫理學;奧古斯丁(以及加爾文)關乎上帝教義的傳統對於倫理學而言絕非是一個附屬物,而恰恰是其源頭。以下是一段典型而富有挑戰性的段落:

一切形式的伯拉糾主義都必須被連根拔起;單單因爲它是反倫理的。我們必須這樣做,恰恰因爲在人類所有偉大的方面,上帝就是一切。在人一切的工作上絕沒有「這部分是我們做的,那部分是上帝做的」這樣的區分。斷乎沒有!恰恰是因爲上帝在萬有之中作工,我們才可以堅固我們的呼召。這的確是一個奧祕:恰恰因爲上帝就是一切,所以人可以成爲偉大的存有。是的,這的確是一個難解的奧祕,但遠遠好於伯拉糾主義者與抗辯派妄圖解開上帝的主權與人的責任之關係這不可解的結(the Gordian knot),他們如此妄行以致於不能讓上帝成爲上帝,人也不能成爲純粹的人(原書22-23頁)。

於倫理學而言,奧古斯丁(以及加爾文)的(同時肯定上帝至高的主權與人的完全之責任的)上帝教義之傳統絕非附屬物,而恰恰是其源頭。

其三是巴文克在本書中繼續他一生之久的學術追求,就是對受造現實——更具體而言——對人類本性的「有機性」理解。他常常提到人「作爲一個整體」被罪玷污了。他在偶像崇拜中找到了罪的根源:

罪具體表現在人不斷地讓上帝之外的受造物僭越地攀上他的寶座。在此,上帝的替代物並非是籠統而言的其他受造物,甚至不是我們的鄰舍,而是人自己,人的「自我」或「我自己」。罪的組織性原則即是:尋求自我的榮耀、自我的神化;更寬泛而言,自愛或自我中心(原書105頁)。

巴文克是如此不厭其煩地將罪使人不敬虔而帶來的毀滅性後果顯明給讀者,以致於讓讀者對本書緊接的部分——「得贖的」人性——產生深切渴望。人對律法的認識將驅使他來到基督的面前!如果有人質疑改革宗傳統對人之全然敗壞的教導,二至六章將會永遠地改變他的觀點。人的全面墮落入罪中要求一個同樣全面的救贖與轉變。在此,巴文克並未給人的心智、情感或意志的墮落程度排序。人的所有官能都墮落了,而耶穌基督藉著聖靈的工作必須轉變整體的人。第九章的最後一部分(「聖靈工作的機制」)是一份大師級的聖經詮釋典範。

巴文克對人性之「有機性」的強調總是對碎片式的、「機械的」或對現實與人性二元式理解的強有力回應。在此,許多錯誤都是來自他所謂的「極其片面的」或「一面倒式的」理解,就如理性主義對人智力片面強調,或神祕主義關乎人情感的觀點,或道德主義對人意志能力的錯誤看法。巴文克在此最強有力的挑戰或許出現在第十一章「對基督徒生活的診斷」(「The Pathologies of the Christian Life」)。我們會發現巴文克在此章大大袒露他對以上錯誤的個人觀點。那位平時禮貌且溫和的神學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巴文克對諸般基督教傳統之罪的斥責。

沒有一個基督教傳統得以在此倖免,來自任何傳統的讀者都會在此感到刺痛:對於改革宗信徒,巴文克斥責他們的「僵死之正統」罪;對於敬虔主義者和靈恩信徒,他斥責他們的過度尋求神祕事物之罪;對於諸多種類的基督徒行動主義者(他指的是他同時代的循道派信徒),他斥責他們的道德主義和狂熱主義。這是讓人大開眼界、振奮人心卻又令人感到刺痛的責備,對於當代教會的適切性一如其在1885年時那樣。

本書的學術價值

對於一本剛剛出版的書而言,其「學術價值壽命」是難以預估的,但本書一出版,就立即爲持續中的關於巴文克對托馬斯·阿奎那的借用(或缺乏借鑑)的爭論做出了貢獻。此爭論還包括他對中世紀和改革宗傳統的經院主義、以及亞里士多德哲學方法的借鑑。實際上,本書的編輯們中間對於此事也有輕微的迷惑(甚或是感到不適?)。範·凱厄倫在他的導論裡引述了巴文克的一些讚賞阿奎那的句子,但並非出自當前的版本,而是取自當時學生的課堂筆記。類似地,博特在一個腳註裡提出巴文克可能誤解了阿奎那,而且實際上在兩人之間存在一種深度的相似。

這值得記上一筆,因爲在原本的《改革宗教義學》文本裡,我們可以找到巴文克對阿奎那時代的神學、經院主義和亞里士多德哲學方法的最猛烈批判(原書424-26頁)!他批判的根源是出於他相信後者沒有以聖經作爲「建構信條的方法論規範」(原書425頁)。以下宣告是巴文克在書中一再重複的:

既然我們談論的是「神學倫理學」,因此於我們只有一個知識來源可以向我們揭示上帝的思想。我們既已拋棄了自然神學(作爲神學知識的來源),我們就唯獨以聖經作爲神學的活水源泉。唯有聖經是基督徒教導、建立教義和規範生活的標尺(原書26頁)。

本書的出版肯定會爲在新加爾文主義者與阿奎那主義學者之間就這些議題持續進行的微妙爭辯上加添燃料。

本書的靈修價值

這是一套大而厚重的書,許多讀者會感到讀起來比較吃力。有些較長的段落被分解爲更短的部分,比如對「道德」和「宗教」的區分,或是關於自我意識和靈魂本質的探討。但這樣的困難並不應當嚇倒好學的牧師或平信徒。本書絕非枯燥的關乎道德詭辯之大部頭的概要,而是在其中蘊藏著需要讀者去透徹發掘的極深之屬靈寶藏。舉例而言,巴文克在第十章談到基督徒信心的堅忍與確據是對每一個對此議題感到焦慮之靈魂的極大安慰,他對經文段落的頻繁且透徹地使用就如許多無價之珠寶傾瀉而出。

對於本書的整個出版過程而言,「無價的」是一個恰切的描述:範·凱厄倫挖出了一座巨大的寶藏,不僅是因爲它是出自一位極度受人尊敬的神學家的、我們可以確信是無價寶貝的重見天日之言,也因它是巴文克對那真正之「重價的珠子」,即耶穌基督之福音的深刻且成熟之反思。本書亦能更新我們的思想、心靈和實踐,使我們全人向著三一上帝爲我們所定之目標更進一步,就是使我們更有他榮耀的形像和樣式。巴文克當初決定不出版此書,而是把此事交給了上帝所定的時間。而在整整一個世紀之後,此書的問世正逢其時。


譯:吳兆俊;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ng-Lost Bavinck Manuscript Is a Timely Work on Reformed Ethics

Brian Mattson(布萊恩·馬特遜)博士畢業於阿伯丁大學,目前在「文化領導學中心」(Center for Cultural Leadership)擔任公共神學資深學者。
標籤
改革宗
系統神學
倫理學
人論
神的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