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用好故事塑造孩子們的道德想像力
2020-07-28
—— Betsy Childs Howard

拿單本可用別樣的辦法向大衛攤牌:他可以直接告訴王說自己已經知道拔示巴和烏利亞的事了,他也可以引用十誡。

然而,他卻向大衛王講了一個故事。

拿單的故事講到那位把羊羔當寵物養的窮人,這一下子抓住了大衛的想像力。也許他在作牧羊人時也有自己喜愛的羊羔。所愛之物被人奪走,而那搶奪者本身富足有餘、根本不懂珍惜奪來之物,這是大衛能夠想像得到的感受。他的想像力觸發了情緒,這個故事叫大衛怒火中燒。

在拿單揭開謎底——「你就是那人!」——之前,大衛在情感上已經完全投入。他先爲富戶那可憎的罪行而憤怒,當他意識到「我就是那人!」、這就是自己內心中噴湧而出的罪惡之後,就悔改了。

這場衝突的描述表明,這些故事可以按著神的旨意叫我們的心靈對罪產生應有的感受。故事——無論是從聖經、歷史,還是想像得來——都極其有助於塑造道德觀念。

塑造道德觀念並非道德主義

在思考故事如何有助於塑造道德觀念之前,我們也許應該先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塑造道德觀念。在改革宗福音派世界裡若有什麼扎眼的用詞,恐怕「道德主義」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常把道德主義與福音進行對比,這樣做是正確的。道德主義是一種自我救贖之法:我們藉著守律法,叫自己配得神的慈愛。而福音是好消息,當我們仍爲罪人的時候,基督爲我們的罪付上代價,勝過了死亡,並叫我們永遠與祂同住。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我們無法做什麼賺得神的愛;救恩的賜下是出於基督爲我們所成就之事。

我們當然應該抵擋道德主義,但卻不應反對塑造道德觀念。若要了解道德主義與福音之間的區別,你必須明白什麼是罪。若不明白什麼是對與錯,我們就不曉得自己需要救主。

塑造道德觀念不僅叫孩子們曉得自己需要救恩,也幫助我們學習如何按造物主的旨意而活。塑造道德觀念就是教導孩子們不要憑感覺來分辨對錯。神賜給我們命令、指教我們何爲善,這些命令理應指引我們的生活。我們無法全然守住祂的道德律法,卻能在聖靈的權能之下遵行祂的命令,聖靈叫我們得喜樂——也討神喜悅(帖前4:1)。

有些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道德主義色彩,它們對塑造道德觀念起到了妨礙而不是促進的作用。一些總是善有善報和惡有惡報的故事並不反映這個世界的真實情況。同樣的,有些故事只刻畫角色所做的好事,這對塑造孩子道德觀念毫無益處。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這樣的故事太無趣了。(大部分情況下,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們會從故事裡的淘氣包那裡學來壞主意。孩子們本來就對壞主意十分在行。)

相反地,塑造道德觀念的故事並不把角色嚴格地分爲好人或壞人。通常情況下,這些故事會講述「好」角色(我們所認同和讚賞的)做了錯誤的決定,隨後又悔改了。這類故事的敘述在整體上與福音相符,能幫助孩子們學習對與錯,悔改與和好。

故事幫助我們產生應有的感受

論到道德觀和靈性的塑造,故事以獨特的方式幫助我們明白和感受罪惡的真實後果。

C.S. 路易斯寫到說,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們更深地明白真道,正如他自己所創作的《納尼亞傳奇》系列:

我看到這類故事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繞過了某種防禦機制,此種防禦曾使我童年的宗教信仰陷入癱瘓。爲何有人會覺得按當初所接受的教導來感受神或基督受難是一件難事呢?我認爲主要的原因是人們被告知必須這樣感受。當感受成爲一種義務,情感就會僵化,這時敬拜反而帶來破壞。這時,整件事都與刻意低沉的嗓音聯繫在一起,像是一種醫學上的東西。然而,假設將所有這些事情都投放到想像空間當中,將它們與教堂彩繪玻璃以及主日學上的聯繫盡都剝離,這些事情就好像一個新鮮的故事一樣闖進聽眾的耳朵。這時,真理是不是就能夠從那些警惕的巨龍身邊偷偷地溜過去了呢?我認爲是可能的。

若你向一位在基督徒家庭長大的十歲孩子提出「否認基督是不是一件壞事」的問題,他很有可能給出正確的答案。然而,若你給他讀《獅子·女巫·魔衣櫥》,他就能體會埃德蒙如何可恥地背叛了阿斯蘭,還有後來的懊悔和拯救。故事拓展了孩子的道德想像力,因此「否認基督」(或阿斯蘭)就顯得沒有那麼抽象了。

同樣地,在讀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之時,你也許能培養出關乎債務的一種健康的恐懼感。你可以與少年或年輕人坐下來算一算數,叫他從認知的角度上明白寅吃卯糧並非明智之舉。然而,若他讀了《遠大前程》,並且眼看著皮普陷入財政困難,就對債務的危險性有了情感上的理解。

道德想像力的拓展並不意味著孩子或成年人在面對誘惑時總能作出正確的選擇,然而,這意味著我們有了更多的證據,可以與世界、肉體和魔鬼的謊言爭戰。

故事是引發討論的跳板

一本書雖然讀完了,孩子也會在他或她的想像力中不斷重現這個故事。孩子們記得住我們讀給他們聽的東西,可以在往後出現相關情況時再次提到那些故事。(「伍迪是嫉妒巴斯光年好,還是與他作朋友好呢?」或者「如果你還是哭哭啼啼的,就好像屹耳一樣了哦!」)

許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拿起一本館藏書大聲讀到一半的時候,才發現這書教導的世界觀與聖經不符。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合上書本,或是假裝從來沒有讀過,不如與孩子談談這書講的是什麼,它與神的真理有何不同。孩子們一生中定會面對不合聖經的世界觀;在他們進行閱讀的當下,我們沒有理由拖延著不教他們如何分辨。

摩西要求家長們殷勤地向孩子教導神的誡命:「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7)。我們不必將關乎神真理的討論僅限於家庭靈修時間;在圖書館講故事的時候,在旅途中聽書的時候,在讀睡前故事的時候,都可以這樣做。

以火攻火

所有孩子都能藉著所讀或所聽的故事得到道德觀念上的造就,無論家長們是否有意這麼做。請看看圖書館或書店貨架上的圖畫書,每一本都在教導道德相對主義、不定的性別身份認同,還有表現型的個人主義。

舉個例子,《紅色:蠟筆的故事》(Red: A Crayon’s Story)談到一支蠟筆,雖然所有人都堅稱它應該是紅色的,它卻只能寫出藍色的字來。最後,它發現自己其實一直以來就是藍色的,只不過被錯誤地打上了紅色的標籤。此書毫不掩飾地攻擊了由生物學所決定的性別觀念。另外再拿但·巴爾埃爾(Dan Bar-el)的《非典型性龍》(Not Your Typical Dragon)一書爲例,這是一個關於一條龍的故事,它得自由的途徑是要擺脫身邊所有人對它的期望,這麼做是爲了成就真實的自己。

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他人,這是我們的文化灌輸給孩子的主流信息。呼召奉獻自己或是先人後己,都是極少有的。然而,基督徒父母應該讓孩子們愛神勝於一切,並且愛人如己。

養育孩子們,讓他們愛神並恨惡罪,這呼召叫我們心生敬畏,因此務必要竭盡全力。然而,若能有計劃地通過好故事來塑造孩子們的道德想像力,我們就可以更有效地觸及他們的思想和心靈。


譯:楊以撒;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hape Their Moral Imaginations Through Good Stories

Betsy Childs Howard(貝希·霍華德)是福音聯盟的編輯之一,她曾經在比森神學院(Beeson Divinity School)和拉維·扎哈里斯宣教使團(RZIM)工作,是多本屬靈書籍的作者。貝絲蒂和她的丈夫伯納德(Bernard)住在曼哈頓,他們在那裡建立了好牧人聖公會(Good Shepherd Anglican Church)。
標籤
父母
故事
教導
文學
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