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洗禮所描繪的
2018-08-23
—— John Piper

羅馬書5:20-6:4

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那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今天是洗禮系列講道的最後一篇信息。我知道還有許多東西可以談。假如我的信息不夠全面,不能回答你的某些問題,請你原諒。不過,我們還會有更多機會、更多場合,來繼續探討這些事情。

回想一下,當初我們在夏天開始這個系列,主要動機之一,是相信新約呼召人們要以坦誠和勇敢的態度來就近基督。我們願意看到那些已經成爲信徒的人,能夠達到可以公開作見證的地步;我們也想看到在整個夏季,人們會藉著你們的見證,以及我們在這裡的話語方面的服事,得以成爲信徒。

耶穌爲什麼要設立洗禮

有時候我們想知道,爲什麼耶穌要設立洗禮這個行動。爲什麼要有洗禮這件事呢?既然救恩是本乎恩、因著信的,爲什麼要在信心之上,建立一個必須的儀式或者說象徵,來表明這個信心呢?聖經沒回答這個問題。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三週前我的第一篇信息結束時,一位在菲律賓做過宣教士的人過來找我,說她很欣賞這個講道系列。接著她就問,爲什麼要教導這些。她說,在菲律賓,掛名和世俗化的天主教徒比較多,若有人成爲新教的基督徒,通常並不會被家人發覺,而且也很容易得到容忍——直到他們要接受洗禮。於是,聖經裡面所預告的敵對情緒,以及和家人之間的分隔馬上出現了。故此,在爲初信者舉行的這個公開儀式裡,有某些東西,是要讓人清楚表明立場,而且明白自己在做些什麼。換言之,當今文化的境況,很像當初施洗約翰面對的環境。他來傳講一個悔改的洗禮,而那些認爲自己已經獲得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之人,就被他大大激怒了。

就在那個星期,我收到這份宣教學雜誌(《黎明報導》The Dawn Report,五月30日)。第7頁有張照片,有個人在一條河裡接受洗禮,看起來是在某個宣教工場上,圖片下面的註解是:「戶外崇拜與江河裡的洗禮,有時候是帶來增長的最好方法。」的確,我們真的不明白,上帝在其智慧當中所設計的,用洗禮來表達對基督的信,並表明神和他子民的聯合,其中蘊含的所有豐富的理由。洗禮是件好事,我們只能提出幾個理由,但上帝要在其中達成的所有美好果效,實在難以一一細數。最終,我們還要藉著對父神的信靠,相信上帝知道他自己在做些什麼,並且我們只要歡歡喜喜遵行他的命令,準沒錯。

浸水還是灑水?

不過,今天我會藉著《羅馬書》5:20-6:4前半句的經文,試著讓大家多了解一點洗禮的意義。這也會涉及有些人長期存在的疑問,就是洗禮的方式——爲什麼用浸禮而不是灑水禮。這裡我先說點比較籠統的關於浸禮模式的話,是針對灑水而言的。至少有三種證據,使得我們相信,關於洗禮的方式,新約聖經所說的意思和給我們留下的榜樣,是以浸泡方式進行的。1)翻譯成洗禮的希臘文原文,baptizo,意思主要是「蘸水」或者「浸泡,」而不是灑水。2)新約聖經好幾處對洗禮的描述告訴我們,當時人們乃是下到河裡,浸泡在其中,而不是把水裝在容器裡,潑倒在人身上,或灑水在受洗者的身上(太3:6,「在約但河裡;」3:16,「耶穌……從水裡上來;」約3:23,「因爲那裡水多,眾人都去受洗;」徒8:38,「同下水裡去」)。3)浸禮更好地表達了其象徵的意義,就是,我們要跟基督一同埋葬(羅6:1-4;西2:12)。

這個問題不講太多,我只想簡要說明一下,應該如何看待我們教會以及我們宗派的立場,也就是把浸禮作爲加入各地的聖約團體(即教會——譯者注)以取得會員資格之必要的、決定性的要求(儘管這不是普世的基督的身體的入會要求)。這不是說,洗禮的模式在救恩中扮演著怎樣核心的角色。因此我們也不會僅僅從人們的受洗方式,去質疑一個人作爲基督徒的位份。這樣的話,有些人就或許會接著問下去:那麼你們難道不可以接納那些真正重生之人,加入到你們的會員當中嗎,即使他們以前是以灑水的方式受洗的(就是說,爲什麼不直接接收那些領受了灑水禮的人作爲會員——譯者注)?我們不願接收這樣的信徒成爲會員,有兩個理由。

1)假如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讓我們相信,這種洗禮方式偏離了基督開創的形式,我們是否還要把這「人爲的」洗禮方式稱爲「洗禮」?這樣作的話,豈不是在冒貶低聖禮意義的風險?——這意義是基督親自賦予的。

2)地方性的基督徒社區,也就是被稱爲教會的,基本上都建立在彼此認同的聖經確信上,其中有些確信,關乎救恩、必不可少,而另一些則是非關鍵性的。我們彼此之間所達成的,以契約方式走到一起的團體生活,不僅僅是用一套最狹隘、精簡、可行的信念所定義的,比如說那些每個人都必須接受才可以得救的信念。我們所相信的,誠然是,真理的重要性以及聖經的權威性能夠被更好地尊崇,就是當基督徒的信仰團體用成串的聖經確信來定義他們自己,並且採取相應的立場時,而不是在每次爭議出現時,都要重新定義他們的會員制度之內涵。當不同的基督徒團體或社區,能夠堅持這樣做,又對其他信徒表現出真愛,維持弟兄之間的情誼,就可以同時保守住真理和愛心啦。比如說,我們的「伯利恆牧師大會」邀請來的重要講員,許多都不符合咱們教會的會員資格(可能是因爲他們的宗派背景、受洗模式等,不適合成爲伯利恆教會的會員,卻是可以被邀請來作爲講員——譯者注),單單這個事實就表明,我們對待愛與合一的問題,和對待真理,態度同樣嚴肅。

至於到底有哪些非關鍵性的要素,代代相傳,用來作爲定義各樣團體的標準,主要取決於不同的環境際遇,以及對需要強調之真理的不同評估(即,對哪些聖經真理需要強調,不同的教會和宗派在評估時,會得出不完全一樣的結論。——譯者注。)

洗禮所描繪的是什麼

了解這樣的背景,我們再來看《羅馬書》5:20-6:4,看看其中對洗禮的描述,以及在次要的方面,當中對於洗禮模式的暗示。我這麼做,是要幫你們明白洗禮所指向的那個榮耀的事實,好讓這事實本身來抓住你;其次,也希望該行動的美好和價值,能在你的腦海裡和心靈中得以昇華。

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那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 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這段經文裡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顯明了,如果你理解了洗禮所描繪的事情,就會明白,成爲一個基督徒的時候,到底在你身上發生了什麼。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已經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並且也受了洗,儘管,那時他對基督教還所知不多。其實呢,這樣也挺好。通常人們就是期待著,洗禮要在你屬靈生命的早期舉行才好,那時你對信仰知道得還不太多。而接下來的期待就是,以後你會對洗禮的意義,不斷增加認識。

「哎呀,我必須再受洗禮。因爲當時我還不知道它有這麼多含義啊。」不要這麼想,因爲要真是這樣,你每學一門神學方面的新課程,就要重新接受一次洗禮了。事實是,你當初滿心歡喜,順服耶穌,表達了自己單純的信心,如今仍然不斷學習,加深對洗禮的全面認識。這正是保羅所作的:他當然希望讀者已經明白洗禮的意義,但仍然繼續就此發表講論,教導他們,免得有當初不明白的,或者過去明白後來又忘記了。讓我們也從這些經文當中,了解當初你在神眼中的樣子,並且明白成爲基督徒後,你身上實實在在發生的那些事情。

我打算根據這些經文,單單處理兩件事情,是被洗禮所描述的。

1. 洗禮描繪了,在基督的死裡,我們的死亡。

第三節和第四節前半句說,「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對基督徒來說,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我們已經死了。基督死,是替我們死的。這至少意味著兩件事情。1)我們不再是跟以前一樣的人了;老我已經死去。我們不再一樣了。2)我們將來肉身的死亡,其意義也不再跟以前一樣了。假如基督不曾替我們犧牲自己,那麼,我們肉身的死亡仍是原來那可怕的光景。而如今,我們已經跟基督一同死亡,並且他乃是替我們死去的,我們的死亡,就不再是可怕的事情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啊!你的毒鉤在那裡?」(林前15:55)。答案是,死亡的毒鉤和權勢,已經被基督吞沒。還記得上個星期的信息嗎:他把這杯喝盡了。

請注意三、四節中重複的「歸入」這個詞。受洗「歸入基督耶穌」,以及受洗「歸入他的死」(三節),還有受洗「歸入死」(四節前半句)。這裡的意思是,受洗描繪了我們跟基督之間的聯合,亦即,我們在屬靈的層面跟他連接在一起,好叫他的死成爲我們的死,並且他的生命也將成爲我們的生命。我們如何體驗到這個事實呢?你怎能知道這件事已經在你身上發生了呢?回答是:要靠著信心來經驗。一些平行經文也談到這個道理。《加拉太書》2:20論述了這個藉著信心達成的聯合:「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換句話說,這死去的「我」乃是不信主的、老舊的、悖逆的「我,」而這活過來的「我」則是有信心的「我」——「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而所有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跟基督的聯合——「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也活在他裡面——活在與他的屬靈聯合中。他的死就是我的死,而他的生命,則在我的生命中被活出來。

另一個相關例子,參考《歌羅西書》2:6-7前半句:「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 」你在這裡會再次看到,在基督裡的信心,正是使你經歷到跟基督聯合的途徑。你接受他作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就在這信心中,你得以跟他聯合,並且得以「在他裡面」遵他而行,並且「在他裡面」被建造。

因此,當《羅馬書》6:3-4前半句說,我們是受洗歸入基督並歸入他的死,我體會的意思是,洗禮表達了我們的信心,在這信心裡,我們能夠經歷到跟基督之間的聯合。按照合理推論,上帝因此設計特別的「方式」——洗禮——以此描繪一個埋葬的行動。用它代表我們跟基督聯合時,經歷到的那個死亡。因此我們要被「浸泡」到水裡:這是一個象徵性的埋葬。

所以作爲基督徒,你要知道,你已經死了。那老舊的、不信的、悖逆的「我」已經跟基督一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洗禮古今不變的意義。

2. 洗禮描繪了我們在基督裡的新的生命

第四節說,「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沒有人會永遠躺在水裡,我們會從水裡起來。死亡之後,接著就是新生命的開始。這個不信神的、悖逆反叛的老「我」,在藉著信心與基督聯合時就死了。而老「我」死亡的瞬間,一個新的「我」被賜予了生命——正如我們經歷到的,一個屬靈的新人,從死裡復活了。

對這個真理最關鍵的註釋,在《歌羅西書》2:12。保羅說,「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裡復活神的功用。」請注意:我們跟基督一同復活了,正如《羅馬書》6:4所說的,我們就要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並且,這裡提到的,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的神的功用(工作),正如《羅馬書》6:4所說的,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而這一切的發生,都是藉著信心,也就是對那位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上帝之工作的信心。

因此,《歌羅西書》2:12把那隱含在《羅馬書》6:4中的道理明白說出:洗禮表達了我們的信心——對那位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上帝之工作的信心。我們相信,基督已經從墳墓裡出來,今天仍然活著,並且在天上,在父神的右手邊,施行他的統治,將來要帶著能力和榮耀,從那裡再次降臨到世界。而我們對於上帝的工作——或者用保羅的話說是上帝的榮耀——的信心,使我們能夠分享這新的生命,就是在基督自己裡面的生命。

事實上,這新生命就是對上帝榮耀和作爲充滿信心的生命。「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這新生命之「新」,就是指我們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都要信靠上帝的作爲——就是上帝的榮耀。

洗禮描繪了在我們成爲基督徒的時候所發生的事情

我們來作個總結,下個結論。洗禮乃是描繪了我們成爲基督徒時發生的事情:我們與基督聯合了。他的死成爲我們的死,我們跟他同死。而就在那同時,他的生命也成爲我們的生命,我們正在活出那在我們裡面的基督的生命。而我們體驗這一切,都通過信心。

成爲一個基督徒,就意味著活在洗禮所描繪的事實裡面:一天又一天,我們把眼光從自己身上挪移到神的身上,並且宣告說,「因著基督,你的兒子,我要來就近你。在他裡面我是屬於你的。我跟你就如同在家裡一樣。他就是我唯一的盼望,好使我被你接納。我每一天都重新得到你的那份接納。因爲他代替我死亡,我在他裡面死了,我才有希望。我在他裡面的生命,就是在你裡面信心的生命,哦,父啊!因著他的緣故,我相信那些你在我裡面並且是爲著我所作的工作。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和榮耀,你也會用來幫助我。我相信那關乎將來恩典的應許,並且也如此盼望著。那就是更新我生命的理由。哦,基督,在我的洗禮描繪出的圖畫中,我得了多大的榮耀啊!謝謝你,替我而死,並且賜我新生。阿們。」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洗禮
成員身份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