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回應對歷史耶穌的探索
2025-10-03
—— Darrell L. Bock

定義

對歷史上耶穌的探索試圖繞開福音書的整體見證,去尋找歷史上真實的耶穌。但是,當我們理解古代敘事如何傳承下來,以及這些敘事如何傳到我們手中時,基督徒就有充分理由相信:福音書準確地描繪了歷史人物拿撒勒人耶穌,福音書的宣稱也通過這些事件本身得到了歷史驗證。

概要

對歷史耶穌的探索試圖繞開福音書的整體見證,去尋找「歷史上真實的耶穌」,這些探索往往質疑福音書記載的歷史真實性。然而,我們首先要明白,古代歷史(以及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既是對事件的記錄,也包含對這些事件的觀點和視角。此外,我們不應該把神的作爲從故事中排除出去,特別是當他是敘事的核心角色時。恰恰相反,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事件指向神的作爲,復活的記載尤其如此。文化理解的巨大差異也影響著我們對古代敘事歷史真實性的判斷;現代歷史學家必須盡可能準確地按照古代文化背景去理解古代文獻。福音書的故事是口頭傳承下來的,我們完全有理由信任和尊重這一傳承過程,因此這些故事深深扎根於古代文化背景之中。這也解釋了我們在不同記載中看到的細微差異,而這些差異並不足以動搖我們對其真實性的信心。


探索歷史上的耶穌一直是一項複雜甚至令人困惑的工作。有人認爲最好不去參與其中,但問題是,對於那些有疑問或持懷疑態度的人來說,迴避這場討論會讓人以爲這些懷疑無法回應。當有人質疑聖經是否爲某個觀念提供了充分依據時,我們該用什麼來讓他們停下來重新思考?不過,在談論這些探索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歷史學本身在處理此類問題時的侷限性,以及它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接下來我們將探討這些問題。

歷史研究的方法與侷限

在討論古代歷史問題時,了解歷史研究的方法及其侷限性很重要。在討論歷史時,我們幾乎總是在進行可能性的判斷,因爲我們掌握的確鑿資料有限,僅限於已經發現的那些,因此我們的證據相對於原本存在的來說是不完整的。我們必須時刻記住:我們現在擁有的並不等於當時存在的一切,新的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的認識。

另一個問題是,說某個事件發生了是一回事,討論對該事件的解釋又是另一回事。當我們問「這件事發生了嗎?」時,往往比較有把握。然而,當討論一個事件意味著什麼或有什麼意義時,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往往涉及多個層面。換句話說,歷史既呈現事件,也呈現視角。思考視角包括人們當時如何經歷一個事件,以及我們回顧時如何看待它。這兩個層面都是歷史性的,但方式各不相同。作者可以選擇從任一角度來敘述,或將兩者混合在一起。

福音書反映了所有這些特點,有時很難把融合在一起的角度分開。事實上,我們甚至不應該試圖這樣做。福音書既呈現事件,也呈現視角,有時這種視角包括事後經過反思而產生的認識,而不僅僅侷限於事件發生當時的認識。所有這些仍然是歷史性的,因爲歷史是動態的,當涉及重要歷史時,歷史與一系列事件相關聯。那些探索歷史耶穌的人在辯論真實性和歷史準確性時,有時會忘記這一切。了解歷史如何運作以及它如何幫助我們,對於思考這些探索很重要。同時,認識歷史的侷限性也很重要,這正是爲什麼不同學者對「歷史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會有多種不同解釋的原因。

對神的作爲持開放態度

聖經所提出的歷史主張,常常取決於研究者的預設立場。如果一位歷史學家不相信神存在,或者認爲神不會在歷史中行動,那麼在他閱讀文本之前,衝突就已經存在了。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疑問:歷史研究是否有能力證明神的工作?有些學者認爲歷史無法做出這樣的判斷,只能指出某些不同尋常、難以用自然方式解釋的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確實是歷史研究的極限,它最多只能說明「有異常事件發生」。然而,事情並不止於此。福音書中,耶穌多次以可見的神蹟,來證明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真理。例如,當他醫治癱子並宣稱他的罪得了赦免(這是看不見的)時,他接著說,爲要讓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行走——他就行走了。這個醫治指向另一個現實。那人能行走,就證明人子確實有赦罪的權柄。這個看得見的不尋常行爲指向一個信息,而所宣稱的是看不見的。難怪神蹟被稱爲記號!

復活也是同樣的道理。它說明神在這裡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這也證實了耶穌所教導和宣稱的。對福音書來說,這是一個辯護。鑑於空墳墓和門徒們因此而發生的視角轉變,福音書有充分理由建立這樣的聯繫。福音書有充分理由提出這樣的聯繫,是因爲空墳墓的事實,以及門徒因復活而經歷的根本性改變,都在指向同一個結論。這仍然是一個判斷性的宣稱,一種視角,但卻是有充分理由的判斷——它指向神在他的創造中作工這一真實可能性。

理解文化背景

運用歷史研究的另一個要素是理解文化背景或語境。有些做法是根據當時人們的理解方式來表達的。當讀者和作者共享同一文化時,傳達意思並不需要太多解釋。作爲後來的讀者,我們往往不處在那個文化語境中,很容易錯過要點。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說「The Cowboys are going up to the frozen tundra to melt the Cheeseheads」(直譯就是「牛仔隊要去冰凍苔原融化奶酪頭」,熟悉美國文化的人一聽就明白,這是說達拉斯牛仔隊要去綠灣包裝工隊的主場綽號爲「冰凍苔原」的蘭博球場比賽——譯註),這在英語母語者看來是完全通順的一句話。但如果有人不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這句話讀起來就像胡言亂語。事實上,一個用阿拉伯語-英語詞典學英語的阿拉伯人可以查到這句話用到的每個單詞,但仍然無法理解句子含義。這是一個文化腳本。熟悉美國文化的人一聽就明白,這是在講美式橄欖球比賽。對其他人來說,這句話毫無意義,或者至少意思會被誤解。

同樣在福音書中,有許多內容都深深植根於猶太文化的理解之中,需要歷史學者與神學家細心地研究、解釋。一個例子是當耶穌宣稱神要使他復活,坐在神的右邊。這樣的話在猶太人一神論的世界觀中意味著什麼?這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褻瀆神明,要麼是神親自高舉他,使他與神共享權柄。這兩種理解在當時的文化中都說得通,但耶穌指出:神的作爲會揭示答案,而復活正是這場爭論的關鍵所在。復活表明,神親自驗證了耶穌的宣稱——他確實與神共享那獨一無二的地位與權柄。這種結論建立在文化語境之上,同時也扎根於歷史事件的發展本身。只有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我們才能真正明白這段敘事所傳達的意義。

福音書成書前的口述傳統與記憶 

在探討歷史上的耶穌時,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在福音書成書之前,這些事件是如何保存與傳遞下來的?這一過程植根於古代社會的口述傳統。那時書籍稀少,因此以書面形式記錄事情也相當罕見。近年來,隨著對歷史耶穌的探索,學者們對這種口述過程以及記憶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儘管仍存在爭論,但有充分證據表明,古人在傳承重要事情時是很謹慎的。記憶研究表明,儘管記憶會"流失",但所發生事情的要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被足夠準確地記住。

在說明這一點時,同樣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呈現一個事件時,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概括和/或轉述。換句話說,事件的報導方式會有差異,而這些差異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敘事取向或重點。這一點與以下事實相關:關於耶穌的記憶來自一個群體的回憶,涉及在重述這些故事時經常重複的事件。這些因素增強了我們對所傳承內容的信心,即使這些內容傳到我們手中時有一些差異。被回憶起來的不是單個人的記憶,而是涉及在被記錄下來之前經常重述的場景。這種重述可能包括一些差異,但故事的核心是一致的。從歷史角度看,重要的是要點是一致的,是可以信賴的。很可能的情況是,那些與耶穌一起度過三年時光的人,忠實地知道並傳達了他關於自己的教導——耶穌不僅是一位先知,更是神救贖計劃的中心。在研究口述傳統與記憶的學者中,肯尼思·貝利(Kenneth Bailey)與羅伯特·麥克艾佛(Robert McIver)對這方面的現狀進行了極有價值的綜述。

值得信賴的結果

呈現古代歷史是件複雜的事,所以經常引發討論。虔誠的基督徒認爲我們有充分理由信任福音書關於耶穌的記載,而且理由確實充分。事件與視角這個概念說明,福音書中所描繪的「信仰中的基督」,有時反映的是門徒在經歷了歷史上的耶穌、並在後來事件的光照下所形成的更深入理解。但這些反思性的描繪與歷史上的耶穌緊密相連,並沒有扭曲耶穌的真實身份。記載中的差異確實意味著,當人們試圖將所有細節拼合在一起時,有些地方需要討論和辯論,需要做出判斷。這正是歷史研究的侷限性所在,也是歷史研究必然涉及的判斷過程。儘管如此,福音書所呈現的耶穌核心形像仍然清晰:他是神計劃中獨特而核心的人物,帶著明確的信息呼召人們通過他來到神面前。這正是這些資料所顯明的,而這些資料深深植根於歷史,完全經得起探究,也值得我們以尊敬與信心來傾聽它們所傳達的真理。

延伸閱讀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Answering the Quests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Darrell L. Bock(達雷爾·博克)是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資深新約研究教授,同時也擔任文化研究部門的主任,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神學
基督論
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