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耶穌的探索經歷了至少四個發展階段,並且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聖經資料的信任逐漸增加。各個階段的研究,都以不同方式嘗試理解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形像與我們在聖經中所遇見的耶穌之間的關係。
對歷史耶穌的探索至少經歷了四個階段,其核心目標都是理解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形像與聖經中的耶穌之間的關係。第一次探索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當時學者試圖區分並描述信仰中的基督與歷史上的耶穌。隨後出現了所謂的「無探索時期」(No Quest),大約在二十世紀初,當時許多人認爲這條研究道路收效甚微,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繼續在這一領域探索。第二次探索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恩斯特·凱塞曼(Ernst Käsemann)等人嘗試將文學研究中的形式批評方法(Form Criticism)應用於歷史研究,以推動尋找歷史耶穌的工作。第三次探索則在隨後的十年逐漸展開,這與死海古卷的發現和出版密切相關。第三次探索的學者們挑戰了第二次探索的方法,開始追問:耶穌的言行教導在其所處的文化及神學背景中,會受到怎樣的理解?
關於耶穌的公開討論,歷史研究是一個重要部分。它起源於對聖經真實性的懷疑,但在方法上強調必須通過歷史學通用的手段進行驗證。這些方法的評估有時基於自然主義無神論立場,這種立場從根本上就不認可聖經所記載的活動。對於那些對上帝的作爲持開放態度的人而言,尋求確證的過程,有助於與缺乏宗教信仰或心存疑慮的人進行交流。此類探索的歷史本身錯綜複雜,產生了各種關於耶穌的觀點,也引發了對其價值的爭論。這部分是因爲,人們在審視耶穌生平時,評估所依據記載的方式多種多樣;同時在考察各種資料來源時,所需權衡的因素也極爲複雜。
所謂尋找歷史上的耶穌,是因爲有人認爲教會描繪的耶穌形像被後來形成的教義層層包裹,已經看不出耶穌的本來面目了。於是,一些持懷疑態度的學者制定了各種標準來挑戰教會對耶穌的詮釋。這些標準來源於歷史學家在確認歷史事件或處理耶穌史料問題時常用的研究方法。從一開始直到今天,對耶穌的歷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挑戰教會的信仰宣告。
基督徒和懷疑者都參與到這場討論中,爭論耶穌究竟是誰,我們又該如何認識他。可想而知,這種討論有時會相當激烈。立場如此不同的耶穌研究者們,能否在不強求對方接受教會全部信條的前提下進行對話?這正是歷史耶穌研究想要做到的事情之一。
第一次歷史耶穌的探索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末。學者們發現聖經文本存在差異,開始質疑聖經是否只是在記錄歷史。他們著手區分真實的歷史耶穌和所謂的「信仰中的基督」。許多發起者認爲後者並非真實的耶穌,而是早期教會的後期建構。最初的討論源於對聖經中關於耶穌記載的深度懷疑。爲了還原一個真正歷史性的耶穌,研究往往轉向了道德主義的方向,把耶穌看作眾多先知中的一位。人們普遍認爲,信仰中的基督與歷史上的耶穌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距後來被稱爲「萊辛鴻溝」(Lessing's ditch),因爲德國啓蒙學者戈特霍爾德·埃夫拉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用「鴻溝」這個比喻來形容兩種耶穌形像之間的差別——聖經中的耶穌和歷史上的耶穌,兩者截然不同。
萊辛的目標是還原耶穌本真面貌,剔除後世附加的理念。他聲稱福音書並沒有向我們展示真實的耶穌;必須通過各種基於歷史的質疑,從史料中挖掘出真實的耶穌。人們不能再簡單地說「聖經如此說」。如果有人這樣說,他們的信仰主張往往會被視爲天真或不科學。萊辛鴻溝不僅指出了信仰中的基督與歷史上的耶穌之間的差距,也在討論耶穌身份的人群之間製造了巨大的分歧。
有人說我們永遠無法跨越萊辛鴻溝。最著名的是魯道夫·布爾特曼(Rudolph Bultmann,1884-1976),他認爲我們無法還原耶穌的本來面目(見魯道夫·布爾特曼《耶穌與道》[Jesus and the Word])。在他和許多同道看來,用「鴻溝」來形容萊辛所說的差距還太小了,那更像是一道峽谷。他認爲,我們無法找到真正的耶穌,至少在呈現耶穌的福音書資料中找不到。如果要找到耶穌,就必須通過歷史重構。
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悲觀;許多人試圖在信仰中的基督與歷史上的耶穌之間架起橋樑。這些「架橋者」認爲有辦法跨越萊辛鴻溝,並一直在努力尋找出路。並不是所有的懷疑都是負面的,對史料的認真考證可以引出好的問題和新的答案。
這些討論最早始於 17 世紀末,當時神蹟開始受到嚴重質疑,人們注意到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記載存在差異,並對耶穌的各種宣稱提出了問題。當時還沒有判斷聖經記載中事件的標準,只有對耶穌實際可能做過什麼的主觀判斷。各種各樣的耶穌形像促使阿爾伯特·施韋策(Albert Schweitzer)在 1906 年發表了一部關於這一階段耶穌研究的著作,批評這些研究過於主觀,脫離了耶穌工作的原始猶太背景。他認爲,在此之前產生的各種迥異的耶穌形像在方法論上都有缺陷。大多數人都同意施韋策對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工作的分析。他的著作和批判標誌著歷史耶穌探索第一階段的結束。從許多方面來說,這個初始階段是最具懷疑精神的。
隨後到來的階段通常被稱爲「無探索」時期,橫跨 20 世紀的前五十年。實際上,這個名稱並不準確,因爲在那段時期,關於歷史耶穌的著述其實非常多。然而,當時缺乏統一的研究方法,也缺少處理這些問題的系統性途徑。每位作者依照自己的理解來詮釋耶穌,根據自己認爲最合適的方式來構建耶穌形像。正是這個時期,魯道夫·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提出,我們對歷史耶穌幾乎一無所知。由於他的影響,有些人將這一時期稱爲「無探索」時期。在這個時期,許多人認爲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毫無收穫,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繼續在這個領域工作。
轉機出現在 1953 年。布爾特曼的學生之一恩斯特·凱澤曼此時已成爲教授,他提出,我們能夠知道的關於耶穌的信息,比他那位著名導師所聲稱的要多。他主張嘗試將後來的希臘文化層面與更早的希伯來/亞蘭文傳統層面區分開來。同時,他認爲研究傳統在口耳相傳過程中是如何發展的,能夠爲辨別哪些內容更接近原貌提供線索。這種研究領域被稱爲形式批判,興起於 1919 至 1921 年間。該方法認爲,故事是通過各種特定的結構(形式)傳遞的,大多是簡短的片段。形式的變化可能會提供線索,幫助區分故事中哪些是原始的,哪些不是。然而,將形式批判用作歷史研究工具的做法,始終存在爭議。英國學者文森特·泰勒(Vincent Taylor)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指出:形式批判作爲分析故事大綱的文學工具雖然很有幫助,但作爲歷史工具卻毫無價值——而新的(或「第二次探索」)耶穌研究學者們恰恰想把它當作歷史工具來使用。儘管如此,正是在這個時期,爲了給研究提供框架並克服形式批判學所面臨的批評,一系列規則開始形成。
這些規則被稱爲「真實性標準」。其中重要的幾條包括:多重佐證、差異性、尷尬性以及連貫性。
學者們至今仍在爭論這些標準及其他類似標準的實用性,也在討論舉證責任應該落在哪一方(是先假定真實性還是先假定非真實性,或者對這個問題保持中立)。儘管這些衡量標準存在缺陷,但在歷史耶穌的討論中,研究者仍會頻繁使用它們來評估資料來源。因爲若沒有這類工具,一切判斷便只能流於主觀臆斷。
就在凱澤曼提議重新審視耶穌研究之際,新的考古發現改變了對耶穌所處一世紀宗教環境的認知版圖。1947 年至 1956 年間,在死海庫姆蘭地區發現的一系列古卷(即「死海古卷」)逐漸出土,但出版進程緩慢,全面評估就更加滯後。這批文獻來自一個社群,他們在公元前二世紀中期從官方猶太教和聖殿中分離出來,遷居沙漠,等待上帝爲他們伸張正義。他們一直居住在那裡,直到羅馬人在公元 70 年摧毀聖殿的戰爭中橫掃該地。
最終,人們在十一個不同的洞穴中發現了古卷。學者們用字母Q來標註這些古卷,前面加上洞穴編號,後面加上手稿編號,這樣就能輕易識別出這些來自昆蘭的古代文獻。例如,4Q174即指庫姆蘭 4 號洞穴出土的第 174 號手稿。這些手稿讓我們對那個時期的猶太教有了前所未有地了解,而施洗約翰和耶穌也正是在同一地區活動的。這些古卷也開始削弱一個觀點,即我們可以輕易地將希臘思想與猶太思想分開——這是第二次探索的一個關鍵前提。原因是這個分離主義的猶太教派——他們在態度上是反希臘文化的——卻有許多原本被認爲是希臘文化獨有的表達方式。
這意味著,需要找到其他方法來評估關於耶穌的材料。
隨著死海古卷的出版,學界清楚地認識到,耶穌時代的猶太教遠比以前所認識的更爲複雜。我們現在有了更多方法來研究這些古代信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此外,其他更古老的猶太作品也有了更多的英文譯本。因此,學者們開始更加重視這些作品如何影響了關於希伯來聖經的討論。因此,一場新的探索(通常稱爲「第三次探索」)應運而生,目的是在被稱爲第二聖殿猶太教(Second Temple Judaism)的背景下理解耶穌。這是耶穌成長過程中所屬的猶太教。這個猶太教及其新興的多元觀點——反映在死海發現的古卷和其他古代文獻中——構成了耶穌聽眾的神學背景。
1945 年,在埃及的拿戈瑪第(Nag Hammadi)又發現了另一批文獻。這些文獻雖然包含較晚期的材料,但也出現了其他描述耶穌的文本。這些文獻也引起了很多關注,增加了關於耶穌以及早期幾個世紀中其他人如何看待他的討論。它們對第三次探索的發展通常不是那麼重要,但隨著探索的進展,這些文獻在關於耶穌的思考中逐漸佔有一席之地。它們的發現增加了討論的複雜性。
這些意義重大的新發現推動了第三次探索。它在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興起,尤其是在死海古卷得到越來越多重視之後。到了 80 年代,一些學者開始從第三次探索的視角著述,並挑戰第二次探索的研究方法。與第二次探索的學者不同,他們不是從試圖剝離福音書文本層開始,而是首先嚐試理解耶穌生活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耶穌的材料所反映的整體敘事線的一致性。這意味著研究不僅要注意那些規則,還要注意耶穌的完整呈現是否符合一世紀正在發生的事情這一新興背景。第三次探索的學者開始追問:耶穌的言行在其所處的背景下會如何被理解?它們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否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研究起點的逆轉,也回歸了阿爾伯特·施韋澤曾提出的一個前提:若要理解耶穌,必須從他所在的猶太環境及其面對的聽眾出發。
對歷史耶穌的探索至今仍存爭議,部分原因在於這項研究本身極爲複雜——它試圖根據我們已發現的有限史料來重建過去,而學者們在評估這些記載時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標準。隨著各次探索的推進,研究方法雖不斷演進,但後來的研究趨勢是比早期研究更傾向於信任現有資料來源。甚至有學者指出,萊辛鴻溝嚴重曲解了實際可考證的歷史範圍。近年來,福音派與非福音派的學者都積極參與這些討論。一些人主張,《約翰福音》在這些討論中需要得到比以往更多的關注。正如耶穌本人帶來的影響一樣,關於歷史耶穌的討論繼續成爲學者們公開討論耶穌的一部分。它既是學者們辨析史料價值、權衡各方論據的學術實踐,也是回應許多人心存疑慮的一種方式。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Quests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