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论
罪的本質:拜偶像
2025-09-18
—— Benjamin L. Gladd

定義

偶像崇拜,就是把本該歸給神的敬拜轉移到其他對象上。所有罪的根源都是偶像崇拜,因爲罪的本質就是試圖奪取只應歸於神的榮耀,然後據爲己有。

概述

神在伊甸園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要作爲君王、祭司、先知治理全地,並將榮耀歸給造物主神。然而,他們的罪在於決意將榮耀歸給自己而不是神;換句話說,他們敬拜的不是神,而是自己。以色列人也延續了這種拜偶像的模式,他們不願耐心等候真神指示祂的旨意,反而渴望敬拜一個會滿足他們私慾的神,就是金牛犢。正如園中的亞當和夏娃,他們認定神的話還不夠。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用祂完全順服的一生,恢復了人類作爲順服的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身份。祂最終承擔了我們因拜偶像而該受的懲罰。如今,基督徒活在兩個時代的交匯點:一方面,我們仍在罪的咒詛之下掙扎,要對抗老亞當的本性;另一方面,我們的心思意念正在被聖靈更新,漸漸活出基督的樣式。


亞當和夏娃:故事的開端

《創世記》1 至 2 章記載,神創造天地作爲祂的宇宙居所,爲要統管並與所造的萬物同住。第六日,神創造亞當和夏娃,讓他們在地上代表祂的形像,以君王、祭司、先知的身份施行治理(創 1:27-30,2:7-24)。按神形像被造意味著亞當和夏娃需在一切思想行爲中代表祂,這是神在人類身上的印記,反映祂的屬性與託付。作爲君王,第一對人類夫婦要以神的方式治理。大地雖"美好",仍需管理和治理(創 1:28)。作爲祭司,他們要藉著擴展伊甸園將神的榮耀傳至地極(創 2:15)。神與亞當夏娃同住園中,因此樂園延伸之處,祂的榮耀也隨之彰顯。作爲先知,他們必須學習並將神的律法應用於生活各個層面(創 2:16-18)。神創造人類,是要人始終完全倚靠祂,並在地上忠實地代表祂。

進入《創世記》三章,我們不能忘記亞當和夏娃在地上彰顯神的責任。蛇有意挑戰他們作爲君王、祭司、先知的身份,誘使他們拋棄神的形像,脫離神而獨立,試圖與祂同等。誘惑的核心就是要「如神」一樣(創 3:4):如神一樣統治,像祂一樣判斷。蛇的詭計使夏娃無力抵抗而屈服,亞當也未能持守神的應許隨即效仿。正如《威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所說:「凡不遵守或違背神的律法的,都是罪。」也就是說,任何思想、行爲、態度,只要不合乎神的誡命和榮耀,就是罪。亞當和夏娃犯罪,是因爲他們錯誤地相信可以爲自己攫取榮耀,享有唯獨神配得的尊榮。罪的根源就是拜偶像——敬拜除神以外的事物。受造之物本不該拜其他受造之物;受造形像不該拜別的形像,包括自己或其他的形像。聖經記載的首例拜偶像事件導致了「宇宙性的悲劇」(參見鄧普斯特 [ Stephen G. Dempster]《王權與王朝》[Dominion and Dynasty], 65 頁)。

第一對人類夫婦的罪震動了整個宇宙。我們立刻看到其後果:他們」知道自己赤身露體」(創 3:7)。此處的」赤身露體」與希伯來文中」狡猾」(出 21:14;書 9:4;伯 5:13)一詞相關。前面在 3 章 1 節裡說到,蛇比「比田野的一切走獸更狡猾」。墮落之後,人類夫婦竟呈現出蛇的特性(參見梅瑞狄斯·克萊恩 [ Meredith G. Kline]《創世記:新註釋》[Genesis: A New Commentary],22 頁)。亞當夏娃不再代表神,反倒越來越像蛇。敬拜總會帶來改變,不是通向生命,就是走向毀壞(參見G.K.比爾[G. K. Beale]《我們成了我們所拜之物》[We Become What We Worship],16 頁)。他們不再對神忠心,其三重職分將淪爲破壞的武器。如果沒有神的恩典,人類將彼此欺壓、玷污大地、散播謊言。但這並非最終的後果。在第三章後段,神應許夏娃的後裔中將有一位完成亞當夏娃失敗的使命(創 3:15)。他們沒能戰勝蛇,把它逐出伊甸園,但將來有一位忠心的神形像承載者,必在他們失敗之處順從神。藉著這一位忠信者,罪和偶像崇拜將被廢除,神的子民終有一天會得著更新的形像。

以色列民族:同樣的模式

當我們轉向以色列民族時,可以看到許多地方與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相呼應。我們可以把以色列看作「集體性的亞當」。亞當身上發生的事,大體上也發生在以色列身上。像亞當一樣,神吩咐以色列要作君王、祭司和先知(出 19:6;賽 43:1)。但也像亞當一樣,以色列因拜偶像而得罪了神。蛇引誘第一對夫婦,讓他們幻想可以像神一樣,不受祂約束。以色列的失敗,也正是如此。

當摩西在西奈山上與耶和華交流時,以色列人等得不耐煩。他們懷疑摩西是不是已經忘了他們,所以不願耐心等候耶和華,而是擅自做主(出 32:1)。亞倫沒有像忠心的神形像承載者那樣,帶領百姓信靠神,反而用百姓的金耳環鑄造了一隻金牛犢(出 32:2–5)。以色列人因此公然違背了前兩條誡命(出 20:3–4)。但違背誡命的背後,暴露了以色列人根本的問題:他們對神的話語缺乏信心。神已經應許要與祂的百姓同住,以祂賜生命的同在來看顧保護他們(出 19:5–6)。然而,他們和亞當、夏娃一樣,覺得神的話不夠可靠。他們想自己掌握命運,渴望成爲主宰者,而崇拜金牛犢就是他們達成目標的手段。

回想墮落之後,亞當和夏娃發現自己是「赤身露體的」(創 3:7),那正顯明他們逐漸變成那條「狡猾」蛇的形像(創 3:1)。同樣奇妙的是,《出埃及記》32 章用形容悖逆牛群的語言來描寫以色列人拜偶像,傳達一個意思:他們正變得像他們所敬拜的對象。以色列人被稱爲「硬著頸項的百姓」,他們「放肆」、受到「縱容」(出 32:9、24–25)。這種諷刺的比喻一針見血,以色列像一群狂奔亂跑的悖逆母牛,因爲這個民族在屬靈上已經變得和他們所拜的偶像一樣死氣沉沉。敬拜總會帶來轉化,而虛假的崇拜(即偶像崇拜)終將導致自我毀滅,招致神的審判。

然而,即使以色列如此悖逆,盼望仍然存在。神與以色列所立的約中包含著一個應許:將來必有一位救贖者來到。神要將全地充滿忠心形像承載者的終極計劃終必實現。在以色列的律法中,早已埋下盼望的伏筆:將來會有一位出現,代替亞當和以色列,卻在他們失敗之處順服。在獻祭制度中,也有這樣的期待:有一天,神會賜下那終極的祭物,爲祂的子民擔當罪孽。罪,並不會有最後的話語權。

耶穌:信實的那一位

耶穌地上的事工中一個顯著特點是祂主動重走亞當和以色列的道路,要在他們失敗之處取得成功。祂的首要使命是拯救人類脫離罪和偶像崇拜。這也是天使吩咐約瑟給祂起名爲耶穌的原因:「因爲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裡救出來」(太 1:21)。由於亞當和夏娃的墮落,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與神隔絕。罪在神與祂形像的受造者之間插入了隔閡。因此,神差遣祂的兒子進入世界,通過擔當父的忿怒,使我們與祂和好,從而解決人類的罪的問題。

對觀福音記載,魔鬼用四十天的時間試探耶穌(太 4:2;可 1:13;路 4:1–2)。這場試探發生在曠野,並且持續四十天,讓人想起以色列在曠野所受的試探。《民數記》14:34 解釋了神爲何讓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按你們窺探那地的四十日,一年抵一日,你們要擔當你們的罪孽四十年,你們就知道我疏遠你們了。」以色列每一日的不信,對應一年的管教。而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的堅守,則成爲一個象徵性的縮影:對應以色列四十年在曠野背信漂泊的歷史,也呼應亞當夏娃在園中所受的試探。

使徒保羅解釋道,神「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前所犯的罪」(羅 3:25)。根據舊約,神應許將在歷史的最終時刻審判罪惡(賽 40:2;結 44:29),而這一審判實現在祂兒子爲百姓所承擔的刑罰中。基督的死是一個末世性的事件:它向信靠祂的人賜下生命(約 3:16;弗 2:8–9),也對拒絕祂的人施行審判(約 3:18)。罪與偶像崇拜,藉著基督的信實被徹底擊敗。

教會:活在時代交疊中的聖徒

基督徒如今生活在我們常說的「已然-未然」或「時代的交疊」中。舊約大多預示彌賽亞將要來臨、擊敗以色列的仇敵、爲神的子民受苦、建立永恆的國度並引領信徒復活——這些事件原本預期將在歷史的終極時刻一同發生。雖然基督的降臨已開始應驗這些盼望,但尚未帶來最終和完全的實現。舊約的應許在此時此地「已然」開始成就,卻仍要等到基督第二次來臨——「未然」之時,才得完全。因此,神的子民雖因與末後的亞當聯合而被稱爲義、在靈性上復活(羅 5:19;弗 2:5–6;西 3:1),卻仍會犯罪、陷入偶像崇拜。聖徒正生活在兩個時代交疊的張力之中。儘管基督徒已在靈裡復活,內心仍存留著罪性;在身體得贖之前,他們仍會持續犯罪。我們的一切心思行爲,在某種程度上仍帶著罪的痕跡。老亞當雖然不再作主,卻仍活在我們裡面。

這種末世張力影響我們如何理解現今的罪與偶像崇拜。因在基督裡重生,或如保羅所言,我們成爲「新造的人」(林後 5:17),我們便有能力勝過罪,因爲罪不再作我們的主(羅 6)。《羅馬書》12:2 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與不信之人被塑造成他們所拜偶像的樣式不同(羅 1:21–32),基督徒乃是要被改變,成爲基督的形像。神已藉著基督開始恢復我們的形像。在基督裡,信徒是真正的君王、祭司和先知,通過讀經、禱告、參與本地教會等方式,有意識地持續敬拜基督。這是信徒應當實踐的,但我們也必須明白,有些事信徒不可爲。

偶像崇拜不僅僅是向實體偶像下拜,正如前文所說,任何脫離神的敬拜都是偶像崇拜。新約中,偶像崇拜常與不義行爲聯繫在一起。例如,《哥林多前書》6:9 說:「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嗎?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娼妓的,親男色的……」(和合本2010;參 林前 5:10–11,8:1–10,10:7、14、19;加 5:20;弗 5:5)。

新約中最難接受的經文之一是《雅各書》4:4,他稱教會中一些人爲「淫亂的人」(4:4)。這個稱呼聽起來很刺耳,也讓讀者感到困惑。其實,這個詞呼應了何西阿書中先知的譴責:先知多次指責以色列民行「淫亂」、背棄聖約(何 2:4,4:2、13–14,7:4)。以色列沒有像忠貞的新婦那樣專一順從神,反而追隨外邦的假神(何 1:2,2:2–13)。雅各藉此暗指,他的聽眾正面臨同樣的危險,陷入那種在何西阿時代瀰漫的「背約之罪」(參卡倫·H. 喬布斯 [Karen H. Jobes]一文「雅各書中的希臘文小先知書」(The Greek Minor Prophets in James), 出自《聖經怎麼說?:早期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聖經功能研究》[『What Does the Scripture Say?』: Studies in the Function of Scripture in Early Judaism and Christianity] 2 卷,147–158 頁)。

因此,今天的基督徒蒙召要做忠信的君王、祭司和先知,全心敬拜三位一體的神。那些持守基督、遠離世界誘惑的人,將永遠在新天新地中與神同住,在那裡神會完善我們的敬拜,徹底除去罪與偶像崇拜(啓 21:1–22:5)。

延伸閱讀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in as Idolatry.

Benjamin L. Gladd(本傑明·格拉德)在惠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是福音聯盟的員工,擔任卡森神學復興中心(The Carson Center for Theological Renewal)的執行主任。他曾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Jackson)的改革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擔任新約教授長達十二年。他撰寫和編輯了許多書籍,包括 From Adam and Israel to the Church, Handbook on the Gospels 以及 The Story Retold (與 G. K. Beale 合著)。他還是 Essential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的編輯,並與卡森(Don Carson)共同編輯了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本傑明和妻子尼基(Nikki)育有兩個兒子。
標籤
偶像
系統神學
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