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基督生平
2025-10-05
—— Darrell L. Bock

定義

基督生平只有三十多年,公開傳道的時間也不過三年,但是他用這短暫的一生向世界宣告:神親自來到世上,與人同住,並呼召我們跟隨他,過聖潔、充滿愛的生活。耶穌的這一宣告,最終因他從死裡復活而得到確實印證。

概要

耶穌雖然只活到三十多歲,公開傳道的時間也僅有三年,但他關於自己神性和權柄的宣告,卻傳遍了世界,對人類文化的影響遠超過任何一位歷史人物。在他傳道的大部分時間裡,耶穌並不急於公開表明自己是彌賽亞,但他用各種方式顯明自己擁有神的同在和權柄,將自己置於與神同等的地位,因此激起猶太宗教領袖的強烈反感。耶穌來,是要建立一群屬於他的子民;這些人愛神,並在這個充滿需要的世界中活出神的形像,以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與愛來見證他的國度,而他自己就是這群人的主。耶穌所有的宣告與教導,都藉著他從死裡復活得到了證實。既然神使他復活,我們就應當相信他的一切宣告和教導。


基督的生平

爲歷史上這位最具影響力、最獨特的人物的一生作總結,實在是一件艱鉅的任務。耶穌的重要性,可以從一個簡單的事實看出來:我們的歷法以他爲分界點,分爲「主前」和「主後」兩個時代。我們將分四部分展開:首先,看他事工大致的時間線與地理輪廓;其次,思考他關於自己及其國度計劃的論述;然後,探討這一呼召對人們的意義;最後,思考神如何證實他的一生及其宣告。 

耶穌事工概覽

耶穌事工的年代,與施洗約翰的傳道以及他被釘十字架的時間密切相關。一般認爲,耶穌受難的年份是在主後 30 年或 33 年。之所以沒有定論,是因爲我們無法精確判斷他在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任猶太巡撫期間被處死的具體年份。關於耶穌的歷史存在及他在本丟·彼拉多任內被釘十字架的事實,不僅見於基督徒的文獻,也見於非基督徒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在《猶太古史記》(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63–64)中的記述,他提到猶太領袖與彼拉多共同對耶穌之死負有責任。

對觀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出生時,大希律王尚在位,而希律死於主前約 4 年。這個日期同樣來自約瑟夫對他死亡情況的詳細記載。(至於「耶穌在主前出生」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實是由於中世紀修訂曆法時出現的計算誤差,後來才得到更正。)由此可推知,耶穌大約活了三十多歲。

對觀福音書並未提供足夠的時間順序細節,只提到耶穌一次上耶路撒冷,因此難以確定他事工的確切時長。但約翰福音提供了更多線索,記載他多次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約 2:13、23,5:1〔雖未稱爲逾越節〕,6:4,11:55),並提到他事工初期在比利亞的活動,而這是對觀福音書沒有提到的細節。對觀福音著重記載他在加利利的事工,以及他預知命運終局後最後一次關鍵的耶路撒冷之行。綜合這些記載,耶穌的公開事工大約持續三年多一點。然而,正是這短短三年的時間,卻對世界歷史產生了無可比擬的影響。這也引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耶穌在這短暫的歲月中,究竟做了什麼、說了什麼,竟能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想與文化?

耶穌關於自己及天國計劃的宣告

在耶穌公開傳道之前,施洗約翰的一段話爲他的事工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揭示了其意義。這段話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記載,在他之後來的那位將「用聖靈與火施洗」(太 3:11–12;可 1:8;路 3:15–17)。《路加福音》的記載告訴我們,這句話是約翰回應眾人猜測他是否是基督時所說的。他否認自己是那位彌賽亞,並解釋說:彌賽亞和新時代到來的標記,就要看聖靈是否被賜下。帶來聖靈的那一位,就是帶來先知所預言的新約時代的人(耶 31–34;結 34–36)。換句話說,能賜下聖靈、開啓新時代的那一位,就是基督。新時代到來的標誌,是神的靈臨到他的子民。而聖靈若要住在人心中,必須先有罪得赦免的基礎,這正是新約所應許的。

約翰和耶穌都宣告天國臨近,並呼召人悔改(太 3:2;可 1:3、15)。悔改帶來赦罪,而天國的來臨,正揭示了耶穌作爲神所差派者要成就的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在公開傳道時並不急於表明自己是彌賽亞。直到他最後一次前往耶路撒冷之前,他都很少明確談論這一身份。事實上,他曾多次吩咐人不要宣揚這件事(最著名的例子見《馬可福音》8:30)。這是因爲當時的人很容易誤解「基督」這一稱號,以爲他要反抗羅馬、作政治上的君王,卻忽略他將要受苦的使命。彼得的反應就體現了這種誤解。當耶穌在彼得認出他是基督之後首次預告自己的受難時,彼得立刻表示反對(太 16:21–23)。只有當時機成熟、必須作出抉擇時,耶穌才公開顯明自己的身份。而他這樣做的方式,不是言語宣告,而是行動。當他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時,就應驗了預言(太 21:1–11;可 11:1–10;路 19:28–40;約 12:12–19;參亞 9:9),表明彌賽亞的謙卑與和平。這種以行動揭示身份的方式,也出現在他回應施洗約翰疑問的時候。當約翰從監裡差人來問他是否就是「那將要來的」時,耶穌沒有直接回答「是」,而是讓他們看他所做的事作爲回應(太 11:2–6;路 7:18–23)。他所行的事顯示出復興的新時代已經開始,也揭示了他是誰。可以說,耶穌整個事工的核心,就是通過行動來表明他是基督。

耶穌最常使用的自稱是人子。這個稱號只出現在他自己的口中,非常特別。人子既是日常用語,也與舊約《但以理書》七章有關。字面上,它的意思是人——就像某某之子意味著某人一樣,人子就是人的兒子,可作自稱之用。耶穌顯然將它作爲自稱,意爲這位特定的人。但它同時又指向《但以理書》七章中那位「駕著天雲而來」的人物。在舊約中,這樣的形像只屬於神。人子從亙古常在者領受權柄與榮耀(但 7:13–14),因此這個稱號奇妙地結合了人性與神性,也正因如此,成爲耶穌最喜愛的自稱。

那麼,耶穌所擁有的權柄究竟是什麼呢?這權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天國本身,以及他所行的那些彰顯他身份的作爲。新約所宣告的天國,就是舊約中所預言的復興之國。隨著耶穌的到來,這個國度以「已然/未然」的方式顯現——救恩、赦罪和聖靈的賜下已經臨到,而最後的審判與完全的國度權柄則尚未實現。這未然的部分,體現在他論及人子再來的教導中,例如橄欖山講論(太 24–25;可 13;路 21)。耶穌的許多行爲雖然類似先知,但更多地彰顯了神聖的權柄。例如,他宣稱自己是「安息日的主」;他重新詮釋律法;他將逾越節的意義指向自己的受死;他潔淨聖殿;他趕鬼、使死人復活、平靜風浪、赦免罪——這些都是神才有的作爲,或是對神所設立之事的權柄行使。這些行動都揭示了他的身份,也顯示了他在天國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當約翰福音強調「信那差他來的」(約 1:12,3:16,17:3)時,正是要指出:耶穌就是那位帶來天國應許成就的人。他帶來救恩,使信靠他的人永遠與神相連。這也引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既然他帶來了赦罪與新生命,那麼我們這些來到他面前、領受救恩的人,究竟該如何回應他呢?

耶穌的生命對人和神的子民提出了怎樣的呼召?

在樓上講論(約 14-16)中,耶穌著重闡述了聖靈在神計劃中的角色。他表明自己必須離開,才能差派保惠師(聖靈)來臨。救恩中最寶貴的恩賜是永生,而這永生的動力,正是神的靈住在他子民心中的同在。聖靈賜下教導與能力,這些都是人靠自身無法獲得的。

另一段關鍵的教導出現在登山寶訓(太 5–7)。耶穌指出,他來並不是要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使神所要在人身上成就的義得以實現。他通過一系列對比解釋律法的真正目的:律法不僅僅是外在行爲的標準,更要塑造人內心的態度與反應。問題不在於是否殺人,而在於是否懷怒;不在於是否犯奸淫,而在於是否心存淫念;不在於是否離婚,而在於是否守約;不在於是否起誓,而在於是否誠實守信;不在於以眼還眼,而在於是否能以善報惡;不在於是否愛人,而在於能否愛仇敵。接著,耶穌強調了屬靈生活的內在性:施捨要隱密,不爲炫耀;禱告與禁食要出於對神的依靠;財富要積攢在天上,不在地上;要信靠神的供應,不爲明日憂慮。他教導人彼此負責,但不要論斷別人或忽視自己的過失。他鼓勵人禱告並信靠天父,相信他必賜下美善的恩典。耶穌提醒門徒,通向天國的路是窄的;樹的好壞由果子可知;凡聽從並遵行他教訓的人,才是建立在堅固根基上的人。若不聽從他的教導,就像在沙土上建房,必然倒塌。這一切表明:耶穌不僅呼召人過敬虔、公義的生活,更強調認識他和遵行他的教訓是這種生命的核心。

在《路加福音》4:16–30 中,耶穌宣告了自己的使命:向貧窮的人傳福音,宣告被擄的得釋放,並宣告神悅納人的禧年。這是一個赦免與復興的時代。他所帶來的國度更新,不僅改變人與神的關係,也更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徒保羅後來稱這種改變爲「和好的職事」——既修復人與神的關係,也打破人與人的隔閡(林後 5:17–21;弗 2:11–22)。

耶穌多次警告人,過度迷戀世俗、追求物質享受會是靈性成長的絆腳石。人不能同時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 6:24)。無知的財主爲自己囤積財富,最終卻一無所有(路 12:13–21)。

耶穌的倫理呼召可歸納爲「大誡命」: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並且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可 12:28–34)。這個「神-自我-他人」的倫理三角與十誡的兩大部分一脈相承:前幾條誡命講人與神的關係,後幾條講人與人的關係。這也與施洗約翰的使命相呼應:使百姓歸向神,父親轉向兒女,悖逆者轉向義人的智慧(路 1:16–17)。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將門徒聚在一起,他重新詮釋了逾越節的意義,用餅與杯象徵他將爲人捨身的身體與寶血。這代表他的死是代贖的,是爲那些承認自己需要他救恩的人而死。藉著這赦罪之死,人得以與神同享生命的豐盛。這與登山寶訓的信息相呼應:門徒蒙召要作世上的光,使人看見他們的善行,歸榮耀給天父。耶穌塑造的這個群體就是教會。新約後續書卷的核心,正是教導這個群體如何活出神同在的聖潔生活,不僅是個人層面的踐行,更是作爲整體見證神形像的共同體。

最後,耶穌明確指出:所有人都要向他交帳。終有一天,當人子再臨時,他要根據各人對天國呼召的回應施行審判(可 13:24–27;路 10:13–16)。

總的來說,耶穌要建立一群愛神、以生命和愛反映神的子民。他們的生活與這個充滿需要的世界截然不同,以神的榮耀爲中心,在群體中彼此激勵,過忠心、服事、愛神愛人的生命。

神對基督生命的印證

當耶穌站在猶太公會面前受審,被問到他是否是基督時,他明確地回答「是」,並宣告他們將要看見「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 26:62–66;可 14:61–65;路 22:66–71)。這番話的意思是:無論他們怎樣對待他,神都必爲他伸冤,使世人知道他所宣稱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這場爭論的焦點在於:宗教領袖認爲耶穌是在說褻瀆的話,而耶穌則斷言,神將證實他正是那位與神同坐寶座、執行神救贖計劃的人。誰才是對的?答案在復活之中。復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也是神爲耶穌所作的印證。保羅在《羅馬書》1:4 中指出,耶穌「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復活就是神在這場爭論中的最終裁定。它表明耶穌所宣稱的一切都屬真,證明他的生命與作爲完全合乎神的道路與旨意,也證實了他對人類的呼召正是神對我們所要的回應。

總結耶穌的生平時,我們也必須面對一個問題:所謂「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中的基督」之間是否存在鴻溝?事實上,從耶穌的生命與教導來看,這種割裂並不存在。早期教會雖然進一步闡明了耶穌生命的意義,但他們所描繪的基督形像,與耶穌在世時的生活、教訓和呼召完全一致。

延伸閱讀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Life of Christ.

Darrell L. Bock(達雷爾·博克)是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資深新約研究教授,同時也擔任文化研究部門的主任,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神學
基督論
專文